2017-12-04 23:46聯合報 記者許依晨/綜合報導
「治霾」工程上路,河南鄭州開始實施機動車單雙號限行。路上車輛明顯減少,只有純電動的新能源汽車不會被限行。 中新社
為防秋冬霧霾圍城重演,大陸多地推行以天然氣取代燃煤的「煤改氣」工程,未料爆發民怨,一向站在官方立場的「環球時報」罕見發出評論質疑,官方寧可讓群眾受凍也不許動煤爐,想的是「如何向領導交差」,是官僚主義的體現。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強推「煤改氣」工程,官方下令禁止燃煤,但許多地方「煤改氣」工程遲遲無法完工,已完工的也因天然氣供應不足,北方地區出現大範圍限制甚至停止供氣,導致多地民眾受凍,引起輿論批評。
人民日報所屬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昨天以單仁平筆名發表題為「煤改氣,國家不是要讓部分群眾凍著」的評論,他在文中直言,燒煤取暖已被禁止,燒氣供暖卻還沒有影,一些人只能在寒冷的冬日裡生生凍著。
文中指出,推動冬季取暖的煤改氣以及煤改電,無疑是以民為本的重大決策,沒有理由懷疑北方地區結束燃煤取暖計畫的正確性。但在「煤改氣」因各種原因遇阻時,採取一些幫助民眾取暖的臨時措施,或允許民眾延續一段時間燒煤取暖,於情於理於法都是應當的,「總之,有一百個理由推進煤改氣,但是沒有一個理由讓群眾在冬天受凍。」
文中寫道,大部分地方煤改氣改電了,少數地方沒做到位,總體上不會對北方空氣品質有太大影響。「我們懷疑,個別地方寧肯讓群眾受凍也不許動煤爐,這時候想的已經主要是如何向領導交差了。」
此外,文中還指出,近來一再發生好的政策在基層執行過程中出現損害群眾利益和基本權利的情況,究其原因,就是一些基層官員在推進某個重大事項時,只顧讓上級領導滿意,忽視甚至不顧群眾的反應,致使具體情況不能及時反饋到更高一級推動執行的管道中,這是官僚主義的體現。
2017煤改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