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全球對陸出口溜滑梯 美國降幅最劇

2017-12-25 14:34聯合晚報 記者林潔玲/台北報導

近年隨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模式由加工出口導向轉為消費驅動,各國對大陸中間產品出口比重均呈下降走勢,台、日、韓降幅約3至5個百分點。

近年隨著中國大陸供給結構性改革,其經濟增長模式由加工出口導向漸次轉為消費驅動,加上積極推動進口替代,各國對中國大陸中間產品出口比重均呈下降走勢,近十年以美國降12個百分點最多,台、日、韓降幅約3至5個百分點。

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世界工廠的終端製造或組裝角色突顯,中間產品出口比重約占全球四成。

根據財政部統計,觀察近十年中間產品出口平均比重,中國大陸的鄰近國家對其「中間產品」出口比重明顯高於各國整體中間產品出口比重,2016年以我國86.2%、馬來西亞84.2%較高,顯示仍相對依賴中國大陸的市場。

而南韓、新加坡亦在七成以上,美國終端產品多在中國大陸、墨西哥生產或組裝,去年美國對中國大陸中間產品出口僅有57.8%,相對2007年的69.4%減少11.6個百分點,接近12個百分點居冠各國。

而其各國「中間產品」的認定是指「食品及飲料-未加工產業使用」、「食品及飲料-加工產業使用」、「其他工業用供應品」、「燃油及潤滑用油」、「資本財零配件」、「運輸設備零配件」等。

由於比較利益與國際分工,加上科技進步及運輸成本降低,均有利跨國企業投資布局,近十年中間產品占全球出口比重高達六成,而中國大陸加入WTO後,中間產品出口比重約占四成。

而其他亞洲國家則因位地鄰中國大陸,受其廉價土地及勞動力等投資誘因激勵,自成區域供給鏈,中間產品出口比重普遍偏高,2016年我國、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分別為77.5%、73.1%及70%。

美國、德國及法國主要出口偏向於汽車、機械設備、飛機及資通訊等終端產品,中間產品出口比重分別為53.5%、46.1%及 45.3%。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在地化生產趨勢興起,近年除南韓、中國大陸以外的主要國家中間產品出口比重大多出現不等幅度之下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