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二)大清軍隊:從八旗到綠營,再到各色鄉勇
小說:歷史不是哈哈鏡——真假袁世凱辨別 作者:端木賜香
端木赐香,女,网名三糊涂。
練新軍之前,大清的軍隊如果也分代的話。那麼從八旗到綠營,再到湘淮,總計三代,只不過一代不如一代。
(一)八旗與綠營
入關前,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創立了八旗制度。八旗為:正黃、正白、正藍、正紅、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各旗編製:每300人設一佐領(牛錄額真),五佐領(1500人)設一參領(甲喇額真),五參領(7500人)設一都統(固山額真),是為一旗。每一都統下設左右副都統(梅勒額真)。計下來,總兵力是6萬人。兵種為親軍、驍旗、前鋒、護軍、步軍等。特種兵有神機營、健鋭營、槍炮營、藤牌營等。
之後,增設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所以入關前清軍已達到二十四旗,但習慣仍稱八旗,靠此打了天下。入關之後,整個八旗分為兩部分,一部分駐京師,稱“禁旅”八旗,一部分駐防各地戰略要地,稱“駐防”八旗。兵額總數是225429人。
中國恁大的地盤與人口,八旗明顯扛不住。於是以漢治漢,組織漢人武裝,由於使用的是綠幟,故稱綠營。剛開始搞了90萬,後縮編為66萬。按標、協、營、汛編組,分步、馬、水師等兵種。
由於滿人是以夷狄之身入關的,漢人把它當外人,它自己也把自己當外人,既想利用綠營兵力又擔心綠營兵力造反。所以建制之初,兩支兵種的待遇和地位就是不一樣的。八旗是世襲特權,打下天下之後更是發展為光拿乾薪不幹活;綠營的兵餉不及八旗兵餉的三分之一,卻只管幹活。而且,制度裡還特別規定,綠營軍官可以剋扣軍餉,稱之為丁名糧(虛糧)。當然,除了公家規定可以剋扣的外,各級領導幹部還可以八仙過海,私自剋扣。
康熙年間平定三藩時,八旗兵就用實力向政府證明,自己就是吃乾飯的。於是政府開始倚重綠營。可是乾隆中葉以後,綠營也向政府證明,自己也不想喝稀飯。這讓政府很頭疼。遇有戰事,不得不臨時招募鄉勇團練,相當於現在的民兵吧。
鴉片戰爭時期,政府用過旗兵,用過綠營,甚至試圖把東北打獵的獵戶給請出一部分來,當然還有所謂的氣功大師、浪裡白條、猴子等,但是都打水漂了。太平天國時期,政府當然還是民兵的思路。結果有兩支民兵崛起了。一支是曾國藩組建的湘軍,一支是李鴻章組建的淮軍。中國歷史一直在證明,軍隊只要是國家的,它就沒有多少戰鬥力;只要私家化,戰鬥力陡增。之前有岳飛的岳家軍,戚繼光的戚家軍,現在有曾李的湘淮軍。當然中國的國軍與近代意義上的軍隊國家化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國軍,從宋朝開始,就很流行如下規則:一是以文制武,地方各級統兵官均歸地方最高文官統轄或節制;一是分權牽制,總督、巡撫、提督、總標在軍政方面職責不明,誰都可以插一腿,誰也負不了全責;一是兵不常將,將不常兵,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臨時調配,幹完就走。軍隊造反是不容易了,但是軍隊戰鬥力也不行了。
1868年(同治七年)起,政府曾指派時任直隷總督的曾國藩用湘軍制度改造綠營,並推行到全國,所以綠營又改稱練軍。但是甲午戰爭證明,重整過的練營也不行。
按曾國藩的描述,綠營兵的戰鬥力如下:“彼營出隊,此營張目而旁觀,哆口而微笑。見其勝,則深妒之,恐其得賞銀,恐其獲保奏;見其敗,則袖手不顧,雖全軍覆沒,亦無一人出而援手。拯救於生死呼吸之頃者。” 這樣的兵要是有戰鬥力,那就是見鬼了。
(二)湘軍和淮軍
如果不是太平天國的成全,湘軍與淮軍也不會由一般的鄉勇上升為清政府新興的主要軍事力量。面對太平天國的聲勢,清政府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讓大臣練兵的。1853年(咸豐三年),政府任命的督辦團練大臣多達四十餘位。這其中,練出名堂的就是曾國藩及其湘軍。原因如下:
首先是湘軍的編製。依明朝戚繼光成法,以營為單位,每營500人。營轄四哨,哨轄八隊,有劈山炮、抬槍、小槍、刀矛諸隊,合親兵六隊,共三十八隊。隊設什長、伙勇各1名,正勇12或者14名。數營設統領一員。水師每營380人,快蟹、長龍船各一,舢板船八,有漿、櫓、舵、頭篙、炮手、艙長等。此外,每營還設有長夫180名,擔任運輸任務,大大減輕了正兵的體力負擔,增強了戰鬥力。
其次是它的徵兵制,以募兵制代替了綠營的世兵制。而且主要招募湘鄉人,特別是從至親密友門生故舊中挑選。再次是它的餉制。軍餉不由戶部撥而由自籌,自籌的主要途徑之一是捐納,也就是賣官;途徑之二是厘金,它是為鎮壓太平天國而產生的,就是在各通商碼頭設卡抽厘。湘軍杜絶綠營虛冒回扣等缺陷,給士兵高達平均6兩的月銀,較綠營多三倍。營官以上另有公費,每一營官餉銀50兩,公費150兩,月收入可達200兩之多。
這樣一來,戰鬥力就出來了。高工資就不說了,只說它的私家化:
第一,選兵只選鄉村愚夫,不選奸滑游民。
第二,選將只選黑社會資源,同學同鄉師生親友等。
第三,上下級將官之間也是知己知彼的關係。統領選營官,營官選哨官,依次而下。
第四,以儒家思想教導他們忠孝節義。其實,不教導,本能地都知道,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至少打仗時撂挑子就跑的當口,會想到身後都是自己的哥們爺們兒,臨陣逃脫的念頭會降低許多。
1861年(咸豐十一年),曾氏給自己的得意門生李鴻章一支小分隊,李在此基礎上從安徽老家淮河一帶募兵,所以出現後來居上的淮軍。淮軍旗下出現諸多名將:張樹聲、周盛波、劉銘傳、潘鼎新、吳長慶、李鶴章(李鴻章之弟)等。曾氏曾寫信給李鴻章發過牢騷呢,說自己手下的一些湘軍將領“皆思自立門戶,不肯寄人籬下,不願在鄙人及胡、駱等腳下盤旋。淮軍如劉、潘等氣非不盛,而無自闢乾坤之志,多在台從腳下盤旋。豈閣下善於制馭,不令人有出藍勝藍者耶?”
站在我們旁觀者的角度,曾氏發這些牢騷,明顯在說明他的湘軍在私家化方面不如李鴻章的淮軍。淮軍的兵制、編製與餉制與湘軍略同。只不過太平天國滅亡後,曾氏擔心功高震主,以湘軍暮氣已深,喪失了戰鬥力為藉口,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它解散了。之後清政府就只能依靠淮軍了。曾氏雖然給政府整頓過綠營,但是差強人意。
可以這麼說,不管是湘軍還是淮軍,由於面對的太平軍與他們是一樣的黑社會性質,雙方都是靠的血緣與人情,戰鬥力也就相當,打得不相上下。淮軍跟現在的中國球隊接受外援一樣,聘請了西式洋槍隊。事後李鴻章的淮軍,在硬件方面,也使用上了洋槍洋炮。軟件方面,19世紀70年代起,開始派遣留學生赴德、日學習軍事。80年代,開始聘請德國軍官教練陸軍,設立北洋水師學堂、天津北洋武備學堂,並且有了自己的近代化海軍——北洋艦隊。
但軟件的核心,制度與人事方面還是黑社會性質。面對日本那樣完全近代化的軍隊,當然不是人家的對手了。於是海陸兩軍,全在甲午戰爭中打了水漂。
(三)麥高溫眼裡的大清軍隊
大清的軍隊到底是個什麼德行,我們這裡用西方人的文化瞳孔觀照一下,具體來講,是看看在中國生活了五十年之久的英國傳教士麥高溫的描述。
鏡頭一:從外表上講,中國士兵看上去十分滑稽可笑,他們顯得並不威嚴,即使他們個頭很大,人們在看他們時總免不了流露出一種半帶鄙視和譏笑的神情。當官的沒有教過他們如何使自己顯得精明或表現出軍人的氣質。以西方的觀點看,他們從沒受過任何值得稱道的訓練。中國的士兵沒有被要求站直、挺胸,以充分利用父母賜予的每一英吋高度。他們不必去學走正步,這免去他們精神上的折磨。對這塊土地上的士兵而言,這實在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他們原本對左腿和右腿的概念就混淆不清。
鏡頭二:士兵們不講衛生,這實在是一件令人作嘔的習慣;士兵們對水和肥皂從來都報以敬而遠之的態度;他們看上去骯髒而邋遢,好像從來都是穿著軍裝睡的覺;在南方的一些省份,士兵是不穿鞋襪的。行軍時,他們穿草鞋,不行軍時,他們穿上天賜予的鞋——裸腳!為士兵配備軍服是一件容易的事,政府從來就沒有在這事上傷過神,只是在前胸和後背上各顯一個大而顯的“勇”字而已。
鏡頭三:觀看一隊執行某種特殊任務的士兵行進,留意他們所配備的武器裝備,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每個士兵都把槍扛在肩上,另外每人還配備了一把扇子。扇柄插在背後的衣服下,另一端伸出來,離耳朵很近,這樣在行進中就不會給他帶來不便。如果天熱,他們就把扇子打開蓋在頭上,並且用辮子將扇柄纏住,以便扇子的位置固定。另一件與扇子同樣重要的是竹煙槍。一想到煙槍,他們就恨不得把背上的長槍扔掉。為了不妨礙雙手的自由活動,他們把煙槍水平地插在背後的腰帶上。第三件重要的東西是雨傘。每個想體面一點的士兵都有一把雨傘。如果沒有雨傘,作為軍人的“勇”的品質就會受到質疑。中國人並不認為一個士兵被雨水淋濕會提高自己的尊嚴或是表示他的高效率。
鏡頭四:參軍需要經過公開的考試,測試的內容是劍、盾與弓箭的運用能力。一個應試者拿著劍與盾與對手決鬥。這種表演有時讓我們覺得滑稽。在我們看來,它更像是江湖藝人的把戲,而不太像是士兵的功夫。但旁觀者卻並不這麼認為,他們覺得這是一場精采的武術表演,並不時對表演者矯健的身手報以一陣陣的喝采。接下來是射箭。他必須射中大約五十碼開外的目標。最後是力量測試。他抓住了最沉的足有一百鎊重的那塊石頭。證明了自己的力量足以將在戰場上遇到的任何一個敵人抓起來扛在背上。他因此而得以入伍了。
鏡頭五:沿途的店主總是害怕軍人的到來,尤其是當這些軍人要去與敵人殊死搏鬥時。如果軍人們駐紮的地方沒有營房,他們通常就住在當地最大的寺廟裡,沒有人會認為這種做法有什麼不妥。軍人們的到來對當地老百姓來說也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由於軍官剋扣口糧,所以士兵們唯一的發洩方式就是向無辜的老百姓泄恨。就連小雞都會在凶神惡煞的士兵面前驚恐地張著嘴,伸直翅膀落荒而逃。看上去活蹦亂跳的小豬也失蹤了。
鏡頭六:中國士兵所受的軍事教育太差,因而素質也低。他們不夠勇敢不是因為天性中某些遺傳因素的欠缺,而是周圍的環境使然。威海衛兵團在從義和團手中奪取天津的戰役中顯示了中國人的稟性。總有評論說中國人只需要領導,威海衛兵團短暫的歷史就證實了這一點。
這外國人的文化瞳孔裡,中國軍隊確實沒有什麼戰鬥力。但是他還算安慰了我們一下,那就是,中國人天性裡並不缺少勇敢及成為好士兵的稟性,只不過缺少好領導罷了。八國聯軍進中國,曾僱用過中國兵團。其中的威海衛兵團是最出名的一支,他們在英國人的領導下,作戰勇敢,受到聯軍一致好評。
一句話,好兵還是有的,就看你政府怎麼練了。而且,看了這些鏡頭,我們後面才會明白,袁世凱練新軍,是多麼的潮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