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7年 隆慶開關(嘉靖34年)
1571年 西班牙殖民菲律賓馬尼拉
1581年 張居正 一條鞭(稅改)
1581年 張居正 一條鞭(稅改)
陝西大地震
嘉靖38年(1559年)汪直 斬首
隆慶元年(1567年)「隆慶開關」福建漳州的月港只允許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對外貿易,並且仍禁止對日貿易。
當然,作為已經運行了兩個世紀的總體政策,明王朝依賴土地產出的基本國策並是不存在根本性調整可能的。這樣的做法對於一個龐大的農業帝國而言,也是具有顛覆性危險的。
因此,所謂的開關其實就緊緊是針對月港所在的漳州一地的開放。當局給本國商船的通行證不過是的每年50張,後來增加到了1575年的100張。1589年開始,把前往東西洋商船的總數各定為44隻,每隻需領引一份。後來由於申請出海者太多了,又將船引擴大到110份。到十六世紀末時,才在漳州地區的居民獲准下西洋貿易之外,再特許泉州地區居民去到東洋貿易,以免非本地人以各種手段作假參合進來。
每年,除了商船通行證的稅收外,商船入港時,也需要就貨物支付關稅。這給明朝政府帶來了十分可觀的財政收入。僅1576年一年,月港的關稅收入就已超過萬兩白銀。到了世紀末的1594年,從菲律賓流入的白銀應當超過264000兩,月港的關稅收入則達到29000多兩白銀。以至於當時的人們將月港看成是「天子之南庫」。
若是類似的政策在更多地方實施,勢必會有更多的白銀收入進入中國。可惜在明朝當局來看,管理和控制海上貿易的目的已經達到,收入的額外增加也超出預期。因而繼續加強開放政策,增設口岸的做法,屬於毫無必要的事情。全國廣大地區依然應該以農業立國,吃地產紅利。
開關后的月港新區同稍早時候開始租借給葡萄牙人的澳門一起,成功聯通了中國沿海到東南亞及印度洋各國的貿易線路。當時被大量開採的日本銀礦成為了葡人輸入中國的主要資金來源。
同時,佔據菲律賓呂宋島的西班牙人也與月港聯通,為大明王朝源源不斷輸入走太平洋航行運輸來的巨量美洲白銀。這些重要財政收入大大緩解了過去明王朝因不善理財等原因而造成的財政危機,並為後來著名的張居正改革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小小的月港成為了當時中國鏈接世界經濟的接口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月港的重要位置與自然條件限制,使得外來入港的商船都必須停泊到出海口的廈門島卸貨。廈門作為一個重要口岸的位置,也就此確立。
十七世紀初,抵達中國沿海的荷蘭人也一直希望以月港為中心的福建為突破口,打破當地與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的固定貿易壟斷。這種要求明王朝進一步開放貿易訴求,顯然不會得到正面的認可與回應。雙方的分歧最終演變成了荷蘭與明朝之間的澎湖之戰和廈門之戰,無力反抗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隊的明朝地方官一度勸說荷蘭人離開短暫佔據的澎湖,去台灣發展。
荷蘭人筆下的南部中國地圖
於是,荷蘭人在明朝地方官的授意和帶領下,第一次登陸台灣。後來與荷蘭人鬥智斗勇的鄭氏家族,也是在這個時期,在這片區域,登上了歷史舞台。可以說,隆慶開關后的月港新區,對當時中國東南沿海歷史發展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很多後來人的想象。
今天,當我們回顧這段塵封的往事,不由得感嘆:許多大刀闊斧的改革並不源自人口稠密、經濟發達地區,而是將從一些過去人們所不注意的地方生長出來。
這些變革的本意也並非制定者的積極進取,相反更多的蘊含著對於現實的妥協與制度防線的後撤,因而在諸多政策上並不受到大力支持。然而,即便如此困難重重,月港地區的開關之舉,還是為明朝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也深刻的決定了整個地區之後一個世紀的歷史進程。
相比漢武帝時大刀闊斧卻收益倒貼的河套新區,開關的月港新區雖然起點低,但底子實際上更為雄厚,也更加貼近當時的世界發展主流。其更加成功的歷史事實,也就不難理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