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英特爾大轉骨,犧牲 2017 年業績也值得

作者 藍 弋丰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3 月 16 日 17:19

英特爾(Intel)於 2017 年  1 月底宣布 2016 財務年度營收創紀錄時,股價一度受激勵拉至 52 週新高每股 38.45 美元,然而之後又往下滑落,因為英特爾正進行大刀闊斧的轉型,從過去的晶片大廠,轉型為以資料服務為新的商業模式核心,市場預期英特爾在 2017 年營收將轉弱。英特爾蹲低之後,是否能如願贏來再度跳高?

英特爾在 PC 時代呼風喚雨,然而成也 PC 敗也 PC,隨著 PC 市場成熟化而開始萎縮,英特爾先是朝行動裝置轉向,卻效果不彰,至 2016 年 4 月,宣布大幅度裁員 1.2 萬人,佔當時英特爾全球 13 萬員工中 11% 人力,整個裁員規畫將於 2017 年中陸續完成。英特爾當時宣布,發展重心將重新聚焦在資料中心與物聯網,並持續將重心撤出 PC 市場。

布局自架車系統有成

2015 年英特爾在資料中心及物聯網方面營收已成長 22 億美元,並佔其總營收的 40%。英特爾並展開連續購併腳步,同樣在 2016 年 4 月,收購義大利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半導體廠商 Yogitech,納入旗下物聯網事業部門;2016 年 5 月購併電腦視覺廠商 Itseez;2016 年 8、9 月分別購併深度學習新創公司 Nervana Systems 與深度學習晶片商 Movidius。

英特爾也積極衝刺車用領域,尤其是自動駕駛,2016 年 7 月時與寶馬(BMW)、以色列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ADAS)廠商 Mobileye 結盟,合作開發自動駕駛汽車,之後更於 2017 年 3 月乾脆以 150 億美元買下 Mobileye。英特爾自身於 2016 年 11 月成立自動駕駛事業部,2017 年 1 月收購 Here 地圖 15% 股份,也都是為了車用應用布局。

英特爾也積極推動非揮發性記憶體 Optane,與美光(Micron)合作推出 3D XPoint,宣稱價格比 DRAM 更低,速度又超越 NAND,搶攻企業資料中心市場,並準備推出 Optane SSD DC P4800X 固態硬碟。在行動領域,英特爾也繼續衝刺行動數據機晶片,2017 年 1 月於 CES 2017 公布支援 6GHz 以下以及毫米波頻段的通用 5G 數據機晶片,MWC 2017 上也持續強調其 5G 數據機晶片產品。在核心半導體製程上,英特爾原本預期在 2017 下半年導入量產 10 奈米製程,不過良率不如預期,量產時程可能往後順延 2~3 個月。

過去英特爾的潛在市場範圍(total addressable market,TAM)設定於 PC、資料中心伺服器 CPU 等,總市場規模約為 450 億美元,如今的潛在市場範圍重新規劃為五大領域:PC、資料中心、非揮發性記憶體、行動數據、物聯網,總市場規模為 2,200 億美元。

然而,英特爾當前在新領域的發展並不盡如人意,物聯網、非揮發性記憶體、物聯網,以及可程式化解決方案事業群(Programmable Solutions Group)只佔當前總營收的 11.6%;目前佔營收 29%、營業利益 58% 的資料中心部門,卻正面臨獲利危機,高毛利的企業產品營收正在萎縮,大幅成長的則是低毛利的雲端網路產品。擴張範圍雖然可帶來成長,但是也表示英特爾必須投入大量資本,而這將影響獲利,英特爾預期接下來總體毛利將下降,營收成長也將只有個位數百分比。

物聯網研發經費增幅最大

擴大瞄準範圍的英特爾與競爭對手 AMD、輝達(Nvidia)、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在資料中心、行動裝置、網路市場上直接競爭也將更加激烈。AMD、Nvidia 在 2017 年都將推出次世代產品,Nvidia 可望受惠於特斯拉(Tesla)應用其自動駕駛平台,AMD 則將以 Ryzen CPU 侵蝕英特爾的 PC 與 伺服器市場,高通在 5G 晶片上與英特爾更是互不相讓。英特爾的轉型之路可說有多場硬仗要打,但英特爾也早已備妥糧草,投入高額研發預算應戰。

半導體市場調研公司 IC Insights 於 2017 年 1 月發表的 2017 年 IC 產業分析報告 The McClean Report 中統計,英特爾的研發經費逐年提高,2005 年佔營收比例為 14.5%,2010 年拉升到 16.4%,2016 年更高達 22.4%,英特爾 2016 年研發經費達 127 億美元,光是英特爾一家就佔全球半導體產業總研發經費 565 億美元的 23%。2017 年英特爾的研發預算也只會增加,不過近年來英特爾研發預算增加的速度逐漸放慢,2011 年時年增率高達 9%,2016 年已經放緩到 5%。

從研發經費的分配可看出英特爾的轉型方向所在,PC CPU 部分逆向減少 5%,資料中心部分增加 25%,非揮發性記憶體部分大增 40%,行動數據方面則大僅 55%,物聯網方面增幅最大達 80%。

技術增進與擴廠的進度

研發經費以外,英特爾 2017 年總資本支出將增加 24 億美元,達 120 億美元,用於擴大產能以及廠房現代化,英特爾資本支出在 2015 年降到谷底, 2016、2017 連續兩年大幅增長,顯示英特爾的研發成果已經逐步進入商業量產。其中,2017 年將花費 25 億美元於記憶體產能擴張,將改裝大連廠用於生產 3D NAND;英特爾也正在提升 3D XPoint 產能;並回應川普的回流美國本土呼籲,在亞利桑那州投資 70 億美元設廠。

亞利桑那州新廠預計 3 年後量產 7 奈米晶片,將新增 3,000 個高薪工作機會,並在亞利桑那州間接創造上萬個長期工作機會,2016 年英特爾才大幅裁員 1.2 萬人,為何又在亞利桑那州蓋新廠,英特爾表示是「稅務與管理政策」因素,說白了就是因應川普新政。1990 年時美國半導體產能佔全球 30%,在長年外移、外包之後,至 2015 年僅剩 13%,其中部分原因是美國的高稅率,加上亞洲國家的各項政策補貼,造成龐大誘因,英特爾過去曾表示,在中國興建新廠比在美國建廠節省 20 億美元,如今川普反過來政策鼓勵回流,將可望減少其中落差。

但這只是其中因素之一,英特爾在美國本土建廠,還有其他優勢,因為亞利桑那州新廠主要生產 7 奈米製程,包括資料中心、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等關鍵先進產品,製程複雜,就近生產可節省管理成本,並加快改善良率,把最關鍵新產品留在美國本土也有助於英特爾保持競爭力。

英特爾的大轉型計畫,在 2016 年已經看到初步成效,2016 年第四季,在客戶端運算事業群(Client Computing group)、資料中心事業群、物聯網產品,以及記憶體部門帶動下,營收 164 億美元,將近歷史最高點,年增率高達 10%,然而,2016 年有 3% 營收成長是來自於 2015 年底購併拓朗半導體(Altera)。

面臨 2017 年 PC 與資料中心市場將往低價領域傾斜,即使非揮發性記憶體與物聯網產品仍然高速成長,仍難彌補 2017 年 PC 與資料中心營收不振,難再創 2016 年的大幅成長光景。英特爾預期 2017 年第一季營收將下滑 9.8%,2017 財務年度全年營收將持平,不過隨著之後轉型投向的新領域高速成長,抵銷傳統領域的衰退,英特爾預期到 2019 年營收可望以個位數百分比成長。2017 年毛利率也可望維持在 63%。

英特爾在 PC 時代身為絕對霸主,來到 PC 衰退的年代,也曾經迷失方向,在行動領域上錯失機會,而在可攜式裝置上的投入也沒有成果,製程也遇上阻礙,10 奈米製程傳出良率偏低可能延後量產 2~3 個月,連同後續 7 奈米製程也可能遭台積電等競爭對手追上縮短優勢,成為一大隱憂,但是未雨綢繆仍然有用,非揮發性記憶體、物聯網領域成為未來持續成長的動力。

即使為此連續購併,又投入巨額研發預算與資本投資,加上組織重整相關行政費用,因而拉低毛利,2017 年業績可能暫時不那麼光彩,也是十分值得。資本主義的鐵則就是投入資本,英特爾的轉骨計畫,可說以行動證明了這項鐵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