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今年冬天好熱!原來是反聖嬰現象太弱導致

作者 黃 嬿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1 月 05 日 12:09 | 分類 環境科學 follow us in feedly

去年 1 月霸王寒流讓台灣民眾看見低海拔山區雪景,今年 1 月卻異常溫暖,民眾在年節假期仍能穿著短袖薄外套,極端氣候讓很多人擔心是不是要世界末日了。科學家已表示 2016 年全球平均溫度是 137 年來最溫暖的一年,原本預期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反聖嬰 (La Nina) 現象會讓冬天異常寒冷,但由於反聖嬰訊號微弱,使北半球大部分國家出現暖冬現象

路透 (Reuters) 報導,去年 7 月開始科學家發現中東方太平洋海面溫度低於正常水準,出現反聖嬰現象徵兆,但是海面溫度又沒有到達反聖嬰的門檻,科學家認為,2016 年反聖嬰現象微弱可能是北半球國家冬天這麼溫暖的原因。預期微弱反聖嬰現象會在 2017 年第 1 季後消失。

聖嬰-南方震盪現象 (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 週期中,反聖嬰代表寒冷,聖嬰代表溫暖。平均每 3-4 年會發生一次 ENSO,重複時間不一定,有可能 2 年,有可能長達 10 年。聖嬰與反聖嬰在強度、持續時間、頻率差異很大,雖然科學家已經了解週期變化,但仍很難預測。

反聖嬰是指秘魯沿岸的寒冷水域由赤道流入中太平洋,反聖嬰期間,季風比平時更強,加速赤道流並把寒冷海水帶往中部與西部太平洋。

壓力差使得季風加速,並增加上部大氣中的空氣回流。中部和東部太平洋海面水溫冷卻又有助於增加驅動季風的壓力差。因此,海洋和大氣循環鎖定在一個狀態中,並且彼此強化。相反地,聖嬰現象是指秘魯海域水溫上升,並流入太平洋,季風微弱且壓力差低於平均。

在 3 到 5 月,維持聖嬰與反聖嬰的正回饋機制通常最微弱,在 6 到 8 月逐漸增強,到年底到達高峰,因此從反聖嬰到聖嬰,或聖嬰轉到反聖嬰最有可能在 3 月與 4 月發生。2015 年異常強勁的聖嬰現象在 2016 年前幾個月解除,並在 5 月與 6 月時轉變成反聖嬰。

但由於反聖嬰比預計 4 到 5 月來得晚,且冷循環不明顯,自去年 6 月以來,海平面溫度只比正常低 0.5 度,剛剛好符合反聖嬰門檻而已。且在中東太平洋的海平面溫度下降幅度沒有反聖嬰週期預期的那麼強勁。

在大氣方面,2015 年聖嬰現象過後壓力差出現變強趨勢,但是還沒有超過長期平均值。聖嬰現象後季風也變強,但也一樣沒有超過長期平均值。因此科學家認定,這次的反聖嬰現象只是一個插曲,且已經過了高峰值。

美國政府預期反聖嬰現象在 12-2 月發生機率為 51%,但是到 2-4 月下降到 33%,3-5 月為 24%。2017 年第 1 季開始最有可能出現中性的 ENSO,即聖嬰與反聖嬰都沒有達到門檻的狀況,但從 3 月開始,聖嬰現象機率將穩定增加。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指出,在 1975 年之前,反聖嬰與聖嬰現象發生的次數差不多,1975年之後,反聖嬰現象發生的次數卻只有聖嬰的一半,且聖嬰事件的數目有增加態勢,而反聖嬰事件的數目卻在減少。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這到底是隨機的波動,或是 ENSO 的正常變化規律,還是由走向全球暖化的全球氣候變化所導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