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28 11:48聯合報 主筆室
日本交流協會從明年元旦起開始正名,在頭銜加上了「台灣」,成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對此,有人將此看成聖多美普林西比與我國斷交後,日本對台灣的雪中送炭,而綠營更把它當成是台灣一次「外交大突破」,是擺脫一中原則的首部曲。然而,實情果真是如此嗎?
外交一向講求互惠互利,我們看到,日本雖將其駐台單位加上「台灣」二字,但對於台灣駐日機構的名稱卻仍然文風未動,依然是「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由此可見,此舉只是日本應台灣社會的「內需」,做給台灣人看的政治舉動;對日本內部而言,日本政府並無改變,對台關係仍然不脫一中架構。
從現實面看,台灣與日本的關係,仍比美國的準外交關係低,仍須透過「日本交流協會」及「亞東關係協會」的民間白手套進行。而「日本交流協會」縱使加上了「台灣」,仍然無法擺脫其民間的性質。也因此,仔細看的話,交流協會前面還有「公益財團法人」六個字。
再深一層看,台日兩國關係雖然友好,但台日關係卻長期處於「不對等」狀態。日本駐台人員享有外交人員待遇,但是,台灣駐日官員卻無法享有準外交人員的禮遇,連最基本的外交車牌,日本政府都吝於給予。雖然我國政府屢次向日本爭取,但日本卻都以雙方無邦交關係來推辭。
外交講求實利與互利,日本交流協會加上「台灣」,並非台日關係的實質提升。我們當然不必妄自菲薄,但也不能把日本的一點「菜尾」當成外交大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