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劉士余怒斥「野蠻人」背後:是規則缺失 還是監管缺位?

北京新浪網 (2016-12-10 18:04)

中國證監會主席劉士余罕見地脫稿怒斥「野蠻人」,保監會動刀萬能險,對前海人壽、恆大人壽亮出紅牌,並派調查組進駐前海人壽、恆大人壽現場檢查。進一步的官方結論公佈之前,不好妄加揣測。不過監管者對風險的擔憂已昭告天下,更嚴厲的政策恐怕已是箭在弦上。

  儘管槓桿收購的「野蠻人」資金來源多樣,但是保監會先砍一刀,也不是沒有來由。保監會官員曾直言,少數大股東將保險公司當做融資平台,通過不計成本的做大規模,聚攏資金,進而激進投資,博取高收益。並認為個別保險公司可能通過複雜的金融產品和資管計劃自我注資、虛增資本,「一旦形成高槓桿高風險的惡性循環,即使發生較小的風險事件,都可能會導致流動性和償付能力出現問題,甚至帶來崩塌式的後果」。

  這一輪的槓桿併購風潮,萬能險扮演了關鍵的「彈藥倉」,若干險資的彪悍風格也引起諸多爭議。保監會守土有責。因此,保監會對萬能險產品已有多次政策調整,意在強化「保險姓保」的理念。更有消息說,對於投資端,保監會也將作出明確規範,比如對於險資舉牌上市公司和謀取控制權區別對待,等等。

  不過很顯然,保監會還需要「援兵」。一來槓桿收購資金來源多樣幾乎無所不包,二來金融產品由簡變繁,可能通過銀行、券商、保險等資管產品層層包裝,跨領域、跨產品傳遞風險加大。監管責任橫跨銀政保各個領域,如果不能實現監管協同,各個監管條線看來的合規和風險可控,也很可能低估了整體風險的存在。

  然而正如中國財富50人論壇、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聯合課題組發佈的報告所述,「寶萬之爭」的產生並非偶然,中國槓桿收購的興起是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必然趨勢。可以說,無論是王石的 「資格論」,又或者董明珠喊話「莫為中國製造破壞者」,都不能改變這個趨勢。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資本沒有約束,可以任其肆意妄為。所以強化監管理所應當,更重要的還是規則的確定。

  就槓桿收購而言,風險可能存在於公司治理、收購行為或者資金組織方式等各個層面。

我們需要釐清哪些風險來自規則的缺失,監管的漏洞,哪些風險則是企業和市場必須自行承擔和消化的。比如在公司治理層面,公司控制權市場已然形成,未來的爭奪也會更加激烈。

這個過程中創業企業家的確有可能受到傷害,公司創始團隊也可能最終無法與資本意志達成共識。但解決方案不在於因此否定控制權爭奪的市場價值,並因此將槓桿收購打入另冊。重要的是,如何通過恰當的制度供給和規則設計,讓創業企業家和實業家們擁有和資本博弈的能力。

實際上,正是一些公司的治理和制度缺陷,讓公司成為不設防的城堡,讓企業家失去了最後的防線。甚至可以說,寶能等公司的「野蠻」行為,喚醒了沉睡的上市公司,諸多股權分散的企業開始設計反收購條款或類似制度安排。我們相信,這種基於恰當規則下的控制權爭奪,有利於所有利益相關者利益最大化。

  再比如,槓桿資金組織中存在諸多問題,比如萬能險被當作大股東的資金平台、資管計劃成為一致行動人損害委託人利益、各類資管計劃的套嵌風險、監管產品的監管未穿透等等。

即使如此,上述報告在分析「寶萬之爭」時仍然認為,在現有法規下,寶能的資金組織不違規。如果監管者也得出類似結論,面對潛在的風險,要做的事情還是抓緊完善規則,修補漏洞。如果問題出在跨領域監管上,則應推動監管思路的統一和監管制度優化。

任何監管理念和思路都需要落實到確定的監管政策和規則上。只有對規則的敬畏方能培育良性發展的槓桿收購市場,也才能真正樹立監管權威,將市場導向恰當的方向。

舉牌股

詳全文 劉士余怒斥「野蠻人」背後:是規則缺失 還是監管缺位?-財經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1210/1970942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