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1 14:26:20 經濟日報 記者韓化宇╱即時報導
「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TRF)是一種複雜性高風險衍生性金融商品,只有機構法人才能投資。2014年初看好人民幣升值趨勢,不少原本買TRF只是為了避險的中小企業,大玩起投機遊戲,爭先恐後買TRF欲大賺一筆人民幣財;銀行也不顧客戶風險,狂賣TRF,甚至有家一年營業額高達1億美元的中小企業,一口氣跟19家銀行買TRF契約。
結果,2015年開始,人民幣不升反貶,投資看升人民幣的TRF契約慘賠,當初以為穩賺不賠的企業,卻面臨嚴重虧損,連公司都無法正常經營。根據TRF自救會統計,國內受害的企業高達二、三千家,還有公司「董娘」聽朋友建議去買TRF、結果把丈夫公司賠垮的案例。
據了解,在2015年初,當TRF風暴出現火苗時,當時一名銀行局高層官員赴立法院參加TRF受災戶的協調會,會中一名中小企業主說,它們公司投資TRF失當,損失非常慘重,虧損的金額使工廠無法正常營運,瀕臨倒閉。
更嚴重的問題是,一旦工廠倒掉,員工就會失業,這些員工年紀已高,「都是中年的歐吉桑與歐巴桑」,很難找到人生第二春。政府不妥善處理,將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金管會自2014年起,陸續針對TRF處分銀行及採取三波強化管理措施,包括契約期限限制、交易損失上限及要求客戶繳交期初保證金等機制。這些措施使市場沉澱與冷靜,加上投資人已經被人民幣TRF「嚇怕了」,今年2月人民幣TRF的契約陸續到期後,TRF的名目本金快速下降,到8月底只剩300億元左右,為中小企業帶來夢靨的TRF逐漸淡出台灣市場。
但接下來的問題是,TRF契約到期後,中小企業根本賠不出來,但多數銀行又不願意與客戶共同承擔損失。於是,這些企業紛紛找立委陳情,特別是民進黨立委吳秉叡及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非常積極介入處理,對金管會不斷施壓,使這場TRF風暴,演變成客戶與銀行的角力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