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6 03:47 聯合報 記者楊湘鈞、郭瓊俐、周志豪/台北報導
反服貿學生2014年號召民眾走上凱道,民眾高舉「不服輸」的太陽花加入凱道聲援活動。 聯合報資料照片
大數據在政治圈的應用不是新鮮事,民進黨、國民黨及部分立委,都已委託業者進行網路社群言論分析。不過,大數據能發揮警示作用,如何應變,仍得靠政治操盤者在有限時間內發揮智慧與選定戰略。
例如,今年一一六大選前夕,周子瑜道歉影片在年輕選民間掀起濤天波瀾,奈何競選期已進入倒數,國民黨最終仍無力扭轉情勢。
大數據掀開群眾行為的神祕面紗,不少政治人物都視為選戰的新利器,但大數據有時也會戮破政治的假相。據了解,中華電信的手機人潮分析,就曾測到某場國民黨看似熱鬧的造勢活動,實際到場相挺選民多來自外縣市,推測現場熱度其實就是「動員」的結果。
目前國內包括思想科技的「hibuzzer(輿情匯流平台)」,以及「網路溫度計」等提供的大數據政治運用,主要是藉網路社群搜尋技術,建立評價正負言論系統,除可提供業主「即時警報」、趨勢分析,未來更可發展出網路言論的操作技術。
國民黨國發院院長吳肇銘說,早在前年九合一選舉時,即有人使用大數據分析檢索網路社群留言,去年初技術更為成熟,國民黨即以取代過往工讀生守在電腦前巡網路「撈」資訊、人工統計的功能。
大數據如何警示?業者常舉的例子就是太陽花學運期間,在各界預期學生可能衝立法院時,在網路關鍵字分析上,「立法院」一詞突然在社群暴增,結果學生果然攻占了國會議場;應用在政治行為上就是主管部門「早一小時掌握,就能早一小時因應」。
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林奕華指出大數據應用的盲點,她說,像正負面留言判別方面,如果網友用字是「別讓勝文不高興」、「勝文選總統」之類的「假捧實酸」,就可能出現誤判。
民進黨媒體創意中心副主任詹賀舜指出,民進黨從二○一三年就自己用大數據模式,收集網路資料和進行意見分析;此次大選,也透過關鍵字針對民進黨推動出的政策,進行議題分析和收集意見。他說,只有「量大」不一定是好事,「質」也必須同時觀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