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5年12月6日 星期日
羅輯思維:惡之果141
羅輯思維:惡之果141 MP3
感謝大家來到《羅輯思維》捧場,今天接著給大夥說故事。
前幾期有一期節目名字叫《惡之花》,講的是明成祖的故事。為什麼叫惡之花呢?
是因為我們想通過那期節目,重新詮釋一下中國老百姓熟悉的詞叫“惡有惡報”。
這個“惡有惡報”可不是指你乾了一件壞事,將來一定在現實生活當中就遭報應,而是會對你的內心世界發生一種可怕的扭曲。
因為你幹了一件壞事,你就不得不干第二件壞事來掩蓋這第一件,然後緊接著再乾第三第四第五件,來掩蓋這第二件,所以你的一生就會淪入一個黑洞洞的邏輯。明成祖這前半輩子就進入了這個邏輯圈套。
那今天我們就接著《惡之花》往下講,看這朵花怎麼樣持續生根發芽,開枝散葉,變成整個明朝二百多年這個政治邏輯,最後一直導致這個王朝滅亡。
那大家都知道,公元1402年朱棣終於變成了永樂皇帝,雖然當皇帝的方式不是很光彩,但是畢竟人家是皇帝呀,緊接著他就乾了很多事情,什麼鄭和下西洋,修《永樂大典》,這些事的羅輯我們在上一期《惡之花》都講過。
那他還乾了一件事叫“五出漠北,三犁虜庭”,什麼意思?就是御駕親征,我天子守國門,我去把那個北元,那個殘餘給繼續打掉,這是不是立下一個不世的功勳呢?為我的子孫奠定萬世的基業呢?表面上看確實是這麼回事。但是明成祖這一生有一個特點,就是所有的豐功偉績都不能把內褲拔下來看。一看,哎喲,簡直就沒法看。比如說,就說五出漠北吧。第一次是永樂八年,從京城出發,路上走了三個多月,5月8號那一天,算是逮著了一個蒙古人,是一個探子,抓來一審,這算是第一個俘虜,不得了的成績了。然後接著往前走,一直走到了這一年的6月9號,才算是看見了一支蒙古軍隊,一共多少人呢?幾百個人,不得了啊。二三十萬大軍看到幾百個人高興壞了,因為幾個月沒見人了,追啊追啊,追了十幾里路,也沒殺到什麼人,這就是第一次明成祖御駕親征,叫“一出漠北”。
這就消停了吧?到了永樂十二年,接著出漠北。這次帶的人多,五十萬人,確實有成績,這次殺了幾百人,奏凱而還。那緊接著就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基本上都是深入漠北,連蒙古人的毛沒有摸著一根,然後就回來了。但是回去寫新聞簡報不能這麼寫,皇帝老人家御駕親征,戰果是大大的,然後還搞出這八個字,叫“五出漠北,三犁虜庭”。那意思,我們已經把人家連根拔起了,是搞到他老巢去了。可能地方他確實是到了,但是趕盡殺絕蒙古人這個戰略目標,他可沒有達成,要不怎麼給後來的子孫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留下了那麼大的禍根呢?連皇帝都讓蒙古人給抓走了。
你可能會問,那他神經病嗎?每次二三十萬、五十萬兵馬出塞外,這得花多少錢,空耗民財。他圖的是個啥呢?他圖的就是解開自己的政治死結。什麼死結?你想,他原來出身就是燕王,是朱元璋派他在北邊駐守國門,防範蒙古人的。後來他起兵靖難,打出來的一個理由就是我對國家有用處,你南京的皇帝憑什麼要削我的藩呢?好啊,你這個道理如果成立的話,你現在是皇帝,現在北邊還有一些守住國門的藩王,都是你的兄弟、侄子。請問,你要不要把他們內遷呢?如果你把他們內遷,就說明守國門完全沒有用處,原來朝廷削你的藩是對的。如果你不把他們內遷,繼續讓他們守國門,當看門狗。那請問,如果有一天有一個手握重兵的藩王,突然起兵靖難,搞第二次靖難之役,威脅到你,你可咋整呢?所以他要打開這個邏輯死結。
他就必須乾一件事,就是你們都閃開,我來,我原來就是看門狗,我經驗豐富,我把蒙古人給打滅了,這就不需要看門狗了吧。所以他就跑到塞外一通狂咬,雖然啥也沒咬著,逮幾隻耗子,吃幾泡屎,然後就回來一屁股坐在北邊,說我不走了。南京的都城給我遷到北京來,從此,我這條老看門狗守住北邊。你們其他的藩王都給我回到內地去,誰也不許握有重兵。
所以你看,明成祖一生,什麼搞《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上一集我們講過了。這一集我們講的“五出漠北,三犁虜庭”甚至是遷都北京,這都是掛在他的功勞簿上的,偉大的工程,其實脫下小內內一看,原來都是為了解開他靖難造反的這個政治邏輯死結。
那我們把這些破事都擱一邊,下面我們要講的是他真正難於解開的一個死結。你要死的嘛,你要找繼承人的嘛,那請問,你找什麼樣的人來繼承呢?原來他靖難的時候,他打出來的旗號就是你無能,我來,我行,對吧,我是太祖皇帝最棒的兒子。那好,請問繼承製到底是嫡長子繼承製(按照宗法制度來),還是按照誰能幹誰來?老天爺真的是給他開了個玩笑。我們假設,比如說他生了個大兒子,這個大兒子特能幹對吧,那就又立賢又立長,那這個問題就沒有了。可是老天爺給他開了個什麼玩笑呢,就是他極其不喜歡他的嫡長子老大,他喜歡老二。那請問,您老人家百年之後,您安排誰來當繼承人呢?這就成了一個問題了。
說到這兒,我們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他的幾個兒子。他一共生了四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出生一個月就死了,所以不算數。老三叫朱高燧,和我們今天下面要講的故事關係不是很大,所以我們也略過。主要的矛盾就發生在老大、老二之間。老大叫朱高熾,那個熾就是熾熱的熾,火字邊加一個一隻兩隻的只。老二叫朱高煦,煦就是和煦春風的那個煦。那你可能覺得奇怪,我們打個岔,一般來說,明代皇族起名字都是用同一個偏旁。你比如上一代太子朱標,他叫朱棣,這都是木字邊。那到這一代應該都是火字邊,朱高熾的確是火字邊,那個煦怎麼也是火字邊呢?這就牽扯到中國古文字的一個知識了,下面四個點也是火字邊。它像徵著熊熊燃燒的大火,你看那個烹調的烹字,煮東西的煮字,下面不都是四個點嗎,這打個岔。
我們還是回來說這倆人。那為什麼不喜歡這個朱高熾呢?兩個原因:第一,太胖了嘛!你看那個時代的胖子就受到歧視。所以你看史籍上寫朱高熾有一句話叫“稍長習射,發無不中”。說他年紀大了之後就學習射箭,一旦射出去都能中。聽著是好話吧,但是我告訴你,史官壞著呢,就在這句話裡其實就是在埋汰他。為什麼?因為那時候騎和射是連在一起的。什麼叫射箭射的準呢?站那兒射那不算的,得騎在馬上射。所以從古到今都講的是騎射。他為什麼不能騎射呢?胖嘛!上不去馬,哪個馬也不願意馱他。而且加上腿腳不好,所以只能站在那兒射。所謂“發無不中”,那完全是扯淡嘛,對吧!他肯定不是個騎射運動員。一個胖子在運動細胞上一般來說都是不行的。這個我能作證。
那你想,明成祖朱棣是什麼人,馬上皇帝,弓馬嫻熟。所以他就肯定看不慣這個兒子。那第二個原因呢?就是性格上反差實在太大。上一集講《惡之花》的時候,我們已經體會得到明成祖是一個什麼人,性格急躁而且殘忍,性格非常的堅毅。可這個朱高熾呢?因為胖子嘛,性格相對來說比較和善,比較寬緩,做事情比較遲鈍,對吧。一個父親對於自己這麼不像的一個兒子,一般來說是看不慣的。
那他為什麼喜歡老二呢?這得說這個朱高煦實在太像他了嘛!弓馬嫻熟,戰場上也非常有勇有謀,哪一個父親當然喜歡像自己的兒子。而且還不僅這一點,這個朱高煦是立過大功的。給大家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呢,就是在朱棣造反之前,其實他三個兒子都在南京當人質。被扣在南京,那你還造個什麼反呢?就算你得了天下,當了皇帝,你沒有繼承人。這就得看朱高煦這個人,非常勇武,他得到信息之後,居然搶了一匹馬,帶了自己的大哥,大胖子朱高熾和三弟朱高燧,是斬關奪將,一路逃回北平。一看三個兒子回來了,朱棣高興,就可以放開手腳大干了,我兒子回來了嘛,這叫天讚我也。
那第二個例子呢?在靖難之役的過程當中,南邊的建文帝犯了一個天大的戰略錯誤,他居然給前線將領下了一個指示,說勿使朕有殺叔之名。不要讓後代認為我這個皇帝殺了我的親叔叔。所以打仗歸打仗,不要把朱棣打死,我們要抓活的,你這可就讓前線的將領為難了。與此同時,朱棣也知道了這個命令,所以他就演化出一個戰略,就是每次打仗的時候他自己衝鋒陷陣在前,反正你又不敢把我怎麼樣,有的時候一場戰鬥打下來,他居然能換幾匹馬。為什麼?馬死了,對方的士兵只敢射他的馬,不敢射他的人。
當然,他也給自己留一個後手,就把所有的精銳騎兵部隊,交給了他的二兒子朱高煦。一旦我實在危險了,你可要衝出來救我。所以經常就發生這種事。所以你看,這個父子可就不僅僅有天倫親情,他還有什麼救命之恩。朱高煦多次在戰場上救他,有的時候救出來之後,難免這個情感就衝動,一沖動就說出這樣一番話來,說勉之,你好好乾,世子多疾。就是你大哥朱高熾現在是世子,身上有病,他活不長,將來要是我得了天下,我讓你當繼承人。一激動就經常這麼說。這就是朱棣奪位之前的繼承人的基本態度。、
朱高煦信心滿滿,朱高熾大胖子在旁邊等著,他也沒有招。但是1402年得了天下之後,又過了兩年,1404年,這個朱棣就封了太子,請問封的是誰,居然就是世子,原來的老大。他極其不喜歡這個朱高熾,那你說為啥呢?首先兩年肯定很糾結,那為什麼還是選了個他不喜歡的人?我想主要是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畢竟他是世子。那他為什麼當世子呢?是因為朱元璋特別喜歡這個孫子。你看小孩胖的時候就特別討巧,小時候就胖,你看我小時候就特別討巧,後來談戀愛的時候才知道,胖子原來不是優勢。這個朱高熾小時候胖乎乎的又憨厚。朱元璋那個人的性格跟朱棣很像,非常殘忍。但是老爺爺有時候就喜歡跟自己性格不太一樣的這個孫子,你到生活當中經常能觀察到這個現象。
有兩個歷史上記載下來的事件。有一次朱元璋就讓自己所有的皇孫,說去去檢閱軍隊,小孩們都檢閱軍隊,回來向我報告,其他的孫子都跑去檢閱,很迅速向爺爺報告,唯獨這個朱高熾起來的又遲,回來的又晚。朱元璋就問他,你怎麼這麼晚呢?他說這個天太冷,我是讓士兵吃了早飯再接受檢閱,所以回來得晚。老爺爺說好樣的,果然是一個仁厚君子。
還有一次朱元璋搞了一大推奏摺,也是把皇孫們叫來說,來把重要的挑出來給爺爺看。朱高熾這個小孩也是胖,也是笨,可能腦子也不好使,挑出來幾份奏摺上面全是錯別字。朱元璋就不高興了,說你怎麼挑的都有錯別字啊?小朱高熾就講,我就是覺得這幾份奏摺特別重要,有沒有錯別字我覺得不重要。棒,這孫子棒,所以就指定他當世子。
所以你看朱棣他是打著他老爺子朱元璋的旗號造的反,朱元璋給他定的事情他還真就不敢輕易的推翻,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呢?他在打靖難之役造反的時候,朱高熾是留守北京的,他沒有犯什麼錯,而且也立下了大功。比如說給前方輸送一些糧草,而且還有一次,就是中央的軍隊已經把北京合圍了,是幾十萬大軍合圍北平,而朱高熾帶著一萬人而且是老弱殘兵,居然就把這個北平給守住了,後來朱棣一個反攻,里外夾擊才把中央軍給消滅了。所以人家有功勞啊,你憑什麼把他給廢了呢?
其實據我猜測還有第三個原因,前面朱棣講得好,世子多疾,那我現在把你放到太子的位置上,有什麼了不起呢?你不是有病嗎?遲早會掛,到那個時候我再讓老二接班。所以在朱高熾當太子的這些年裡面,那真是沒過好日子。一方面朱棣對他出於皇帝對太子的正常的防範心理,另外一方面呢,還折磨他,恨不得把他早點弄死,好讓老二接班。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那虎毒還不食子呢。對不起,中國古代政治你要是讀過一點,你就會知道天家無骨肉之情,父子君臣之間什麼事都乾得出來,尤其是朱棣這種性格的人。
所以在朱高熾當太子期間,他是完全沒有權力的,被防得個賊死。比如說,現在有據可查的資料,他簽發過的一些文告都是什麼特製,都是水旱災情、安慰民間,什麼領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群眾和家屬情緒穩定,就說點這個。另外就是一些皇族進京朝賀的時候,如果平輩的,朱棣來接待;如果小一輩的呢,太子來接待,每天都是接待,然後吃吃喝喝,除此沒有任何正經事。那為什麼我們說他還折磨他?因為朱棣經常要出門。前面我們說的“五出漠北,三犁虜庭”,他不得北伐嗎,御駕親征,他要建北京城。所以他一旦離開南京,就得這個太子朱高熾監國。監國是古代政治的一個制度,就是皇帝不在京城的時候,往往把太子放在這兒,你代理皇帝來處理一些政務。
那朱棣怎麼折磨他呢?他一共出去過六次,讓朱高熾六次監國。首先他把大部分的行政班子都帶在自己身邊,就帶走了,說大事叫到我的行在,就是我們哪兒叫到哪兒,小事你就辦。什麼叫小事呢?就是四品以下官員的任命叫小事。可是你想想看,整個帝國里面有多少四品以下的官員,名字多得皇上根本就記不住,平時也見不著皇上的面,更何況太子呢!所以朱高熾憑什麼來做決策任命他們呢?這種級別的官員本質上,是官僚系統自我協調的產物,說白了,朱高熾在南京監國,沒有任何權力。即使如此,朱棣還是不放心,把自己的一個秘書班子叫六科,留在了南京,那可不是輔佐太子,是負責記錄太子行政的一切細節。賞一人因何而賞,罰一人因何而罰,全部給我記錄在案,然後按時按點遞送到行在,皇帝要看。
那你說還有什麼權力?朱高熾這個監國的太子在南京,其實就是監牢裡的一個犯人,外面的看守是遠在天邊的朱棣。給大家舉一個例子,當時的刑部尚書叫劉觀,這個人是一個著名的貪官,貪贓枉法,已經惡跡昭彰。那這朱高熾有時候也實在看不下去,一時沒忍住,叫過來批評了兩句,以後不許貪贓枉法,要改啊。就這麼個事,被記下來了,告訴了朱棣。朱棣馬上就寫信回來了,那個話說的還是比較溫柔的,說當一個皇帝為人要寬厚,不要動不動就對臣子搞批評,尤其這些尚書都是我任命的,你要給他們留面子。這話說得好像也對吧,這就是領導的藝術,領導永遠說正確的話,它的藝術在於什麼時候說什麼樣正確的話。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我的人你一個都不許動,連態度上的表達都不允許有。那這還不叫折磨,什麼叫折磨呢?等第一次監國之後,就是朱棣回到南京之後,把這幾個月時間裡面所有朱高熾幹的事情,用了的什麼人,調動了什麼人,用了什麼錢,全部駁倒。大事小事全部推翻重來,而且出告文,是直接貼在午門的,調動的人給我調回來,用掉得錢給我收回來。
這不就等於是打臉嗎?對吧,他一方面囑咐太子要留面子,他是一點都不給太子留面子。說白了,如果這是現代政治分析家生活在當時,肯定就有解讀,這是要幹掉太子,已經是剝奪太子在群僚和百官面前的所有顏面,這哪是一個培養儲君的態度呢?那後來有一個不識相,這個人叫耿通。他有一次就跟朱棣講,哎呀,說不用了吧,太麻煩了,把太子乾的事全部駁回,也沒有是大不了的嘛。朱棣就不高興,不高興就得殺雞給猴看,找個藉口把耿通抓起來。然後就明擺著跟底下辦案的大臣講,說這個人犯的那些事無所謂,他就是離間我父子感情,像這樣的人處以極刑。什麼叫極刑?就是寸磔啊,就是因為講了這麼一句,還不是明顯衛護太子的話,就被活剮了。
所以你說太子以後的五次監國,他能怎麼監呢?噤若寒蟬,所有的事都不敢辦。比如說有一次他在東宮裡,也有一些大臣,這些大臣知道跟著太子肯定是倒霉,都嚇得病了。那朱高熾就安慰他,說你看你這個輔佐我,也沒吃點瓜落,你這不是病了嗎,我也沒法救你,皇帝要是看你不順眼弄死你,我也沒辦法。但是你放心,萬一哪天我真當了皇帝,我照顧你兒子好不好。你說這太子當到這個份上有多窩囊。這其中就發生的一個事,在《惡之花》裡面我也講過,就是那個大才子解縉。解縉這個人雖然幫明成祖乾了很多壞事,但是有一條,他畢竟是文人,文人還是講究儒家傳統的那一套。比如說繼承人一定是立嫡長子。
朱棣就對這二兒子高熙表達喜愛,這兒子多棒啊,能打仗,上馬,你看那個姿勢多好看。解縉就在旁邊講,說你這個人繼承人馬上是要當君主的,你不能在表揚這種打仗厲害的,你看那個太子現在多棒。朱棣一听就跟他翻臉,說你居然介入我們父子之間這種大事,馬上就把他發配到交趾,就是今天的越南。那本來這個事也就了了嘛,可是後來解縉乾了一件什麼事呢?他從越南迴來之後,他不知道有一個忌諱,居然單獨去見了一次太子。因為朱棣在外面,他就見了一次太子。這件事情被知道,所以朱棣一抹臉,根本就不認人,不管你原來幫我做了什麼事,什麼修撰《永樂大典》,直接就給關起來了,從永樂八年一直關到永樂十三年。後面的故事我們上一集講過了,派他那個狗腿子紀綱,直接把他埋到雪裡給凍死了,這就是解縉的下場。
後來這個朱棣怎麼折騰太子,那招多了去了。比如說突然有一次,也是有一次他伐漠北,就回到北京,那你說太子你回到北京我也得迎接。雖然我人在南京,就派了一隊臣子,寫著那個賀表,到北京城外去迎接他。朱棣說這迎接太遲了,這賀表寫的這個字句也有問題,這說明東宮輔佐的老師有問題,全部抓起來。居然就從南京,把太子身邊所有的人都抓到了北京,一關就是十年。這些人可包括後來的那些名臣,什麼楊士奇、楊浦,就是著名的三楊之二,都被抓起來,弄得這個太子徹底變成了寡頭的一個太子。
後來到什麼程度?有一次這個明成祖覺得北京城也建成了,覺得這個兒子,這時候他已經有點回心轉意了,已經想認這個太子了,就讓他到北京來吧,我們父子在北京團聚吧。他這話剛出口,他身邊一個臣子叫夏原吉,夏原吉出來,說這趟事我去,老臣願往。說為什麼你去啊?這事派個人去把他叫來不就完了嘛?說你這麼多年嚇唬太子,他已經嚇破膽了,如果這個時候莫名其妙把他叫來,他沒準兒在南京就會嚇死,沒準兒就能弄自殺了。我跟他關係還不錯,我跑一趟吧,我去他不會有什麼猜疑。朱棣說,你去,你去。夏原吉就真的去了。真就把這個朱高熾給嚇壞了,差點自殺,說這趟看來不是什麼大的壞事,才去了北京。
所以你想想看,這父子之間的倫常關係已經被折騰到這個地步。那你說後來怎麼樣呢?後來還真就是朱高熾接了他的班。那就奇怪了,朱棣把他折騰的這麼七葷八素,為什麼還是選他當了繼承人呢?
剛才我們講到明成祖朱棣的太子朱高熾當了這個窩囊太子一當就是二十年,期間受盡了屈辱和折磨,但是後來他怎麼就鹹魚翻身,終於當上皇帝呢?他就是後來那個明仁宗。關於這一點,歷史上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了。其中有一個說他生了個好兒子,這人叫朱瞻基就是後來的明宣宗。那朱棣因為喜歡這個孫子,所以就順便保住了朱高熾這個兒子的太子之位。這是一個解釋。
還有一個解釋,說朱高熾太能裝孫子了。你聽聽這個詞,用裝孫的方式當兒子,好心酸啊。他裝孫子能裝到什麼程度?我們在歷史上看到一個記載,他連身邊的人都完全不信。有一次他一個身邊的近臣就跟他講,說最近聽說有人在你爹耳朵邊上說你壞話,你知道不知道啊?不知道,不知道。我就知道當一個好兒子,侍奉我爹,剩下的什麼都別跟我說,我什麼都不知道。你想想看,一個人隱忍,這樣隱忍二十年,也真是不簡單。
當然這些原因也許都成立,但是我們隔了那麼多年的歷史煙塵再看這件事,你會發現朱高熾當皇帝,其實是大勢所趨。有三個趨勢、三種勢能,正在他身邊是潛滋暗長,漸漸養成。我們簡單給大家做個分析。首先,朱棣本身的心思就在發生變化,我們前面講朱棣在篡位造反之後,他有幾個政治死結,他一生要想辦法把它打穿,其他幾個他都解了。唯獨最後一個,就是你怎麼選繼承人呢?
因為他一定要證明自己的合法性,那他的合法性從哪來呢?一直按他講的,就是當皇帝一定是最能幹的嘛,怎麼能選擇那個蠢豬一般的嫡長子呢?如果堅持這個邏輯,你是不是要讓你們家老二當繼承人呢?可是他不敢嘛。因為他心知肚明,如果不堅持嫡長子繼承製度,一定會引發一個後果——大明王朝長不了。你想,任何一個皇帝只要他有幾個兒子,所有的兒子都覺得我能幹,應該我上,不是選賢任能嗎?不任命嫡長子嗎?這就意味著每次換皇帝的時候,都會引發多嫡之爭。如果嚴重的話,就會重演靖難之役這樣的全面內戰。這樣折騰幾回,大明王朝還有得好嗎?肯定散架了,這一點朱棣是知道的。
所以不管他在情感上是多麼的傾向於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他在理智上知道,一定得讓這個朱高熾自己看不上的兒子當皇帝,否則子孫有樣學樣,這就永無寧日。他當皇帝時間越長,這個觀點他就越琢磨得越清晰。
其實在歷史上還有另外一個皇帝,也是這樣的,這就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和朱棣是一樣的,得位不正。他是通過玄武門事變把老爹抓起來,把哥哥弟弟全家都給宰了,自己才當上了皇帝。所以他後來就害怕後面的子孫有樣學樣,所以李世民是最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的。但是李世民倒霉,他大兒子不爭氣,就是那個李承乾。李承乾名字起得多好啊,接乾坤,天然就是要當皇帝的嘛。但是李承乾不讀書、不上進、還好色,甚至還嘗試一點同性戀。最後發展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居然要派兵把自己所有的兄弟給殺了,自己當皇帝。後來陰謀敗露之後,那唐太宗李世民實在沒有辦法,才把他廢為庶人。這一點他做得內心極其痛苦,他不想讓自己的歷史重演。但是這種兄弟鬩於牆的事情,居然在他眼皮子底下發生。所以他最後只好做一個妥協的選擇,選擇那個脾氣最好的李治當了皇帝。因為他知道他脾氣好,只要他當皇帝,兄弟姐妹都能保留下來。但是他萬沒想到,後面還有一個武則天,這是唐太宗的故事。
朱棣也淪入了一樣的邏輯。所以雖然他在情感上有一個偏向,但是他的理智漸漸會讓他明白過來的。這就是我講的第一個大勢。
那第二個大勢呢?就是我們前面講的朱高煦。他漸漸地失去了他父皇原來對他的喜愛。你想想看,這也是一個一定會發生的事。首先戰爭結束了,再也用不著你這麼個武將,雖然你救過你老爹的命,但是那已經是以前的事了嘛,對吧。原來支持你的那些老將們漸漸也就凋零了,沒有人在老爹面前繼續說你的好話了。而且朱高煦這個人脾氣性格確實也有一點問題,漸漸地他那個小野心露出來了。你要說也不怪他,因為老爹原來許過給他嘛,說世子多疾,好好乾,將來我選你當繼承人。所以這個心魔一旦種下去,那個小種子漸漸就要發芽
剛開始呢,是選了朱高熾當太子了。朱棣說要不你也封個王吧,叫漢王,但是給你封在雲南。不去,雲南太偏僻,我要守在南京,南京花花世界好。也可以,不走就不走吧,你就在南京呆著吧。於是就給了他一片宅子。這個宅子比太子的宅子還好,所以你看這個時候朱棣其實是想扶植他的。那這片宅子叫什麼呢?他不叫朱高煦嗎,就叫煦園。煦園是哪呢?就是今天南京的總統府。你現在到總統府去參觀,後面那個花園還叫煦園。這就是朱高煦原來的宅子。那後來他又覺得我功勞那麼大,還是不夠威風。所以經常遇到人就說,你看我像不像那個唐太宗李世民呢?像不像秦王啊?這個話說的其實就跟造反是差不多的,他其實已經露出了這個意思。就是你就是那個唐高祖李淵,現在那個朱高熾就是我大哥李建成,我功勞最大,我應該得江山。而且這一點還有一個旁證,朱高煦曾經找他老爹朱棣申請過一支衛隊,這個衛隊的名字叫天策衛。
這個名字太有講究了,什麼叫衛呢?這是明朝的一個基本軍事單位,一個衛大概6500人。可是啥叫天策呢?這個名字太有來頭了,這是當年唐高祖李淵封賞給李世民的一個稱號。因為李淵覺得李世民功勞太大了,又不能讓你當皇帝,那怎麼封賞你呢?這樣為你量身定制一個稱號,叫天策上將,李世民開的那個府就叫天策府。後來他發動玄武門事變,靠的就是這支基礎力量。
現在隔了幾百年,你朱高煦在南京城裡又擁有了這麼一支叫天策衛的部隊,6500人,實力是很嚇人的。那就是說,玄武門事變的事沒準兒在明朝就可能重演。朱棣再喜歡你,以他的性格,沒準兒哪一天突然一個念頭就會動出來,要是你也搞一個玄武門事變,可怎麼辦呢?那我是誰呢?我不就是幾百年前的李淵了嗎?那我最好的下場也就是去當一個太上皇,沒準兒你還會宰了我。
所以這個念頭如果一起,朱棣一定會防著他。從後來這個父子關係的互動當中,你也可以分明地看到這一點,他是防著他的。朱棣不是經常願意在外面跑嗎?跑的時候都把這個朱高煦帶在身邊,你哪兒也甭去,你就跟著我吧。在永樂十一年的時候發生了這麼個事,朱棣又有一次要到北京,就把這朱高煦也帶上了。到了北京之後,朱高煦就提出來,我要回南京,我要回南京,朱棣就跟他講,說現在天兒馬上就冷了,你等到明年開春再回去好不好,路上也不辛苦。
朱高煦就忍下來了,到明年一開春,他馬上就又把這事提出來,那真叫是一天都等不得。那朱棣當然就不高興了,但是也沒表現出什麼,就說你把兒子留下來,陪我那親愛的皇太孫朱瞻基一塊兒玩耍,好不好呀。那朱高煦就不干,說我要帶我兒子回南京讀書,我不能讓他留下來。那朱棣馬上就跟他翻臉,說你以為我不知道你在想什麼嗎?你不就是要回南京跟你大哥搗亂嗎?我當年也是把兒子放在南京給皇帝當人質的,這個心思我是懂的呀。你以為你把你兒子留下來是要當人質的嗎?你那個糊塗心思啊,滾吧。朱高煦前頭一走,後面聖旨就到了,什麼漢王,在南京還有大宅子,還有衛隊,沒那個事了,滾到山東去。給他封到了山東的青州,離南京你給我遠點,離北京近點,我來看著你,什麼衛隊,全部都給我遣散。當然後來也給他配了一些很小型的衛隊。當然,朱棣是什麼人呢?肯定派遣了大量的特務在這些衛隊當中看著他。
那過了不久之後呢?當然就有報告打到朱棣這兒了,說朱高煦在山東青州可不老實,跟當地流氓混成一片,經常要擴展自己的隊伍,是不是要圖謀不軌呢?那朱棣哪聽得了這個?肯定把他叫到南京來,是一通臭罵,差點把他廢為庶人。說你山東青州你也別呆著了,你給我滾到山東的北邊的一個叫樂安的地方,那個地方距離北京是更近,我在眼皮子底下看著你吧。
所以你看,到此為止,朱高煦和朱棣之間那種父子親情,已經變得非常之寡淡了。沒準兒這時候朱棣防著他,比防著朱高熾還要嚴重,就算他大哥這時候死了,你朱高煦當了太子,你那個太子的日子估計更不好過,這是第二個趨勢。
那第三個趨勢呢?就得看文官集團。因為人家朱高熾雖然是一個不得寵的太子,但他畢竟是正位中宮,那些文官集團受孔老夫子的教育,特別講究什麼宗法制度這一套。所以時間越來越長,文官集團其實是漸漸地趨向於朱高熾的,後來朱高熾之所以能夠成功繼位當皇帝,跟文官集團的效忠是分不開的。
這就得要說到永樂二十二年,成祖是怎麼死的了。他最後一次北伐漠北,在回軍的路上,他突然得重病死了。你想,那是七月份,那個屍體馬上就要臭,所以文官集團這個時候就顯得特別重要。後來的那個著名的三楊之一就是楊榮,楊榮原來的名字叫楊子榮,就是打虎上山那位英雄,一個同名。楊榮在身邊就秘不發喪,然後乾了一件事情,就把軍中的所有的錫器給熔化了,打造了一頂棺材。然後把所有的工匠全部給殺掉,把朱棣的屍身就放在這個密閉的棺材當中,就是真空包裝,給運回北京。那楊榮一方面安排大部隊是緩緩地向回走,因為這個時候特別危險,你想大軍暴露在外,主帥又死了,旁邊還有蒙古部隊的出沒,所以這時候千萬不能慌神。而楊榮是單人獨騎馳回北京,和此時監國的太子朱高熾商量該怎麼辦。
主要是三手了:第一,派出部隊去迎接。第二,北京城戒嚴,嚴密布防。第三,在府庫當中提出銀兩犒賞士兵,以安軍心。所以很快朱高熾就在北京正式繼位當了皇帝。那這個時候你再看看山東樂安的那個朱高煦,他本來就得不到信息,這個時候再想有所動作,黃花菜都涼了。你看,關鍵時刻文官集團的偏向,就決定了皇位的歸屬。當然了,歷史跟朱高煦開了一個玩笑,為啥?因為朱高熾當皇帝就當了十個月。可是二十年辛苦熬出來的太子,就有十個月的皇帝命。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朱棣身體好,再撐那麼一年,那等朱高熾一死,不就是朱高煦的太子嗎?但是歷史偏偏就沒給他這個機會。那朱高熾死了之後,就是他那寶貝兒子,我們前面講的朱瞻基明宣宗登基。這個歷史還挺有意思,因為朱瞻基這個時候在南京,他得了這個消息之後,馬上就向北京去奔喪。朱高煦這個時候終於得到了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次機會,就是沿途截殺。因為他在山東,他真就乾了這麼一件事。但是朱瞻基也是走運或者說特別的機警,他得到消息之後馬上就上路。所以在他截殺隊伍到達地點之前,他已經過去了。那朱瞻基登位之後,還經常發布文告這麼說,說經常有人說我叔叔朱高煦要造反,哪有那個事,我們一家人關係好著呢!動不動還給朱高煦一些封賞,但朱高煦這口氣實在是忍不下來,終於造反了,那造反的理由其實也沒什麼過硬的,現在看那個文書,無非說你哪座廟不該建,你哪次封賞不該給等等,都是這些破理由。那朱瞻基,就是明宣宗一看這個理由就笑了,說就這麼點事就要造反啊?你再看看他拼湊的那個人,都是當地的什麼流氓地痞,還有放出來的犯人,這個軍隊也能打仗啊?
他身邊還有一些謀臣在講,哎呀,這個朱高煦是不是要打濟南?有的人說不對,他可能是要打南京。那明宣宗說胡扯,他哪兒也不會打,那兩個堅城他根本就打不下來,他手裡的那些人全部是山東樂安的本地人,一旦遇到困難,肯定就龜縮回去了,所以他肯定是坐以待斃。這樣,待我御駕親征。這場御駕親征也真的是很搞笑,那朱瞻基就帶領部隊就去了,然後就有一些人從朱高煦那兒逃過來了,說投降啊。那朱瞻基就說,你這樣,你看你們這改了就挺好。這樣,大大的封賞,你們還回去,跟你們的那些朋友講,不要跟他作亂,還投降,就挺好。所以漸漸地,朱高煦那邊部隊就跑的差不多了。最後朱瞻基就給他寫封信,說這樣吧,你就投降吧,投降我待你還是原來一樣,你只要把慫恿你造反的那個人交出來,就沒事了。
那朱高煦一想還有這好事,就沒事了,居然一槍沒打,一陣未過,就投降了。那後面的故事就更狗血了,明宣宗並沒有殺這個朱高煦,而是把他帶回了北京,給他造了一座監牢,還取了一個好名字叫逍遙宮,你後半輩子就在這兒逍遙吧,不要再去造反了。有一次明宣宗就去看他,朱高煦一看,仇人見面,分外眼紅,你還敢來看我,上去就是一個掃堂腿,把明宣宗給絆了一跤。你想皇帝這不氣死啊,正好看見旁邊有一口大鼎大概二三百斤重,就命令自己的衛士,把他給我扣裡頭,我讓你再出來造反。但是朱高煦力氣大,居然就把這個鼎給舉起來了,要砸這個明宣宗。明宣宗說給我按住,上面給我放木炭,給點著了,我要把你活活給烤死。後來朱高煦就落到了這麼一個下場,那說到這兒我們要說什麼呢?
其實你看,整個唐代之後,這種藩王造反的現象,在明代是最為嚴重的。那始作俑者是誰啊?就是你明成祖朱棣。因為你的子孫都知道,一旦皇帝不行,我這兒稍有實力,沒準兒我就有樣學樣,學學你呢,沒準兒就能成功當皇帝。一直到明代中後期,你想明武宗的時候還有兩起,一個是甘肅的那個安化王造反,另外就是江西的寧王朱宸濠造反,這兩起事件其實都幾乎是靖難之役的翻版,只不過沒有成功。聽到這兒你可能會說,那明成祖也沒造什麼大孽嘛,這不是沒成功嗎?
明成祖造成的第一個後果,是藩王造反,但是另外一個後果,你做夢都沒想到。好,我們接著回來看這個明成祖朱棣,他通過靖難之役造反當上了皇帝,但是這件事情成功概率好低,在整個明朝,只有他一個人成功了。其實你放眼於整個中國歷史,只要是稍微有點壽命的朝代,這樣的成功也是僅此一例,這樣的成功不能複制。那你可能會說,那有什麼了不起,當個故事聽一聽而已嘛。它本來就是一個孤例,它是一個偶然成功的,甭管是英雄還是奸賊。但是你沒有想到,正是因為在明朝發生了這麼一件事情,所以最後就在它的機體上演化出了一個巨大的毒瘤,而且根本無法割除,從某種意義上講,最後明朝就是死在這件事情上面。
我們給大家簡單推演一下這個邏輯。最開始朱元璋那個算盤打的是挺好的,我是造反起家,我誰都不信。什麼太監外戚權臣,都給我閃一邊,我姓朱的就信我姓朱的子孫,所謂血濃於水嘛。所以他就想著,我能不能通過道德教育,給頒發一些祖訓,搞一些管理制度,我來確立一個藩王制度,我把我的子孫後代分封在各地,尤其是防範北邊蒙古的邊患。你看,他在北邊一溜排開了九個王,然後通過一些制度讓他們來拱衛中央,這樣我老朱家的天下不就萬世不替了嗎?這個打算也挺好,但是為這個打算,請問你要付出點什麼呢?當然,第一、制度上的保證,那就是每一個明代藩王,在明初的時候,那是具有極大的權力的。只要他的封地裡面,雖然也有一些地方官,這個地方官好像也是對接到那個文官的官僚系統裡面的。但是對不起,大事小情都必須匯報給這個藩王,藩王可謂是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他甚至在他的封地裡面還握有一些司法的特權,只要他覺得這個案子該我審,該我判,就拿過來了。而地方官對於一些親王和藩王,他們犯法的事情,你是不能管的,你頂多向中央匯報,中央再通過什麼皇親會議、宗人府,才能去捉拿那個犯法的藩王。所以藩王剛開始在地方上的權力極大,威望也極高。所有的文武官員只要你走到親王的門口,對不起,文官下轎,武官下馬。而且如果見了面,你口稱得是一個臣字,我是你的臣子。這是一方面,是製度。
那另外一方面就是得給錢。所有的藩王,如果是親王的話,那他的年俸是多少呢?十萬石。什麼概念?就是文官系統最高級的文官,大概只有這個年俸的七分之一。這個很欺負人。那如果藩王生了孩子怎麼辦呢?你放心,只要這個孩子長到十歲,國家就開始給他發俸祿。一個十歲的小孩就開始拿工資!而且這一輩子所有的婚喪嫁娶,買房子買車都是國家給錢。
你琢磨朱元璋這個人,他的心態很有意思。一方面對所有的外人都是極盡殘酷苛刻之能事,但是對自己的子孫呢?他畢竟小時候是窮出身,後來掙下這麼一大份家業,就是一個鄉下老頭,看著自己的滿堂子孫,是一種掩飾不住流露出來的慈愛之心。所以明朝歷史上有這麼一句話,說本朝親親之恩,無所不用,遠超前朝矣。什麼叫親親之恩?就是對待親人要有個親人的樣子,該給得給,得捨得,這叫親親之恩。
可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他死了之後搞了這麼一齣戲,他的四兒子燕王造反了,而且成功當上了皇帝。那朱棣當皇帝之後,當然臉一抹,又開始翻臉,因為他自己干成了這個事。他就又開始學那個建文帝一樣削藩,能找藉口廢為庶人的就給廢掉,能殺的殺掉,剩下來的玩命的打壓。所以,他這二十多年基本上是這麼過。就是明代的藩王政治,已經開始出現了逆轉。
可是他死了之後呢?前面我們講到又出現了朱高煦的叛亂。所以後面的皇帝全部都嚇傻了,原來叔叔這個東西就是個怪叔叔,一定是要搞我的嘛。所以後來歷朝歷代的明代皇帝,防范叔叔,就成為他們的一道政治使命。那明代藩王的地位當然就開始出現大逆轉了,原來是人上人,後面他的地位簡直就是階下囚。
我們給大家簡單講一下明代藩王后來的處境。這個當中也有演化的軌跡,但是我們就不講過程了。總之明代的藩王,首先如果你長到一定的歲數,對不起,一定要就封國,你必須要去到你那個地方,一旦去了之後,對不起,你就再也不能出來了。
首先,如果要進京那就必須要報告,國家朝廷要認可,你才能進京。而且還有一條,二王不得相見。說我們都是兄弟,一個封在河南,一個封在山東,好近的,我們兄弟倆見一面?不行!二王永遠不許相見。而且呢,你當上這個王,他一般都在城市裡面當,這個王如果你出城,比如說掃個墓,給你爹上柱香這種事,一定要報給地方官,如果不得地方官員的許可,你連出城給你爹磕個頭都不允許。你說春天來了,我要搞個春遊,對不起,必須上報。那如果地方官一個沒看住,他跑出去玩了,咋辦呢?地方官要承擔連帶責任,後果很嚴重的。如果是年少的藩王還在北京,那就堅決不允許你出北京城。你說我既不住北京,我也不住城裡,我住鄉下好了吧?可以啊,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你十天之內必須有三次要到最近的府城,到地方官那兒去畫卯,說我人在呢,我沒走遠,我沒幹什麼壞事,這才行。
聽了這些措施,你聯想到什麼?這不就是犯人嗎?原來,地方官在他們面前是唯唯諾諾,現在地方官就是他們的牢頭禁子,是看他們的。那還有一些規定,那就更是匪夷所思。比如說王府裡面可能會用一些文人,陪自己下下象棋,噹噹清客,幫閒什麼。可以用文人,但是必須只能用落第的秀才和落職的知縣。說白了,在知識分子這個群體當中,只能給你用一些loser,稍微精英一點的人你都不能用。
還有一些規定就更有意思了,藩王不允許喝酒,除了自己生日那天。不允許喝酒,那你說這是為了啥呢?喝酒又不礙事了,你看後一條規定,你就知道它啥原因了,它不准給人賞賜銀兩。如果要給下人賞賜銀兩,你必須到地方官那兒去備案,你才能賞。一直這個案子要報到皇帝那兒,這兩個約束條件放在一起,你明白啥意思了吧。就是任何你有可能培植私人感情、私人勢力的事,都不能讓你幹。你看,明朝後來的皇帝防範他的叔叔、兄弟、堂兄弟、堂叔叔居然到了這樣一個地步。
那請問藩王們幹嗎呢?藩王們沒事幹,只好去生孩子。為什麼他們生孩子呢?你想想那個制度,他就在激勵你生孩子。因為國家給俸祿,而且什麼都不讓你幹,因為你幹任何職業都可能脫出這一套管束系統。所以只好花錢把你養起來。那國家花錢怎麼花呢?它肯定是按人頭花,對吧!這個級別的一個月給多少錢,那我作為一個藩王,那我算得過賬啊。那一定是越生孩子掙得越多。那生孩子就變成了他的職業,甚至變成了一個產業。你琢磨這個道理,因為你每生一個兒子,按照級別國家發一份錢,生兩個國家發兩份錢。可是養兩個孩子的成本可不是一個孩子的一倍。所以越多生,那個邊際效應就越高。那這個賬哪個藩王都算得過來。所以他們又有錢,身體又好,又有閒,啥事沒有嘛,所以就多娶小老婆,把生理期都計算好,一字排開,就像農夫一樣辛勤地在床上耕作。那孩子就越生越多。
多到什麼程度?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在明代中期就是明孝宗弘治年間,弘治五年的時候,山西的地方官是當一個喜訊報到中央,說我們老朱家真能生,有一個慶成王是住在山西的,他居然生了九十六個孩子,有一百六十三個孫子和五百一十個曾孫子,整個慶成王府如果加上老婆、小老婆、兒子、兒媳婦、孫子、孫媳婦、一千口人。那底下的下人真是沒法叫,一千個小公主。你說這怎麼伺候得過來?當然這個慶成王還不是最厲害的,後來還有一個慶成王,是他的子孫,更厲害。兒子就生了一百多個。所以整個慶成王府如果要搞什麼典禮,說兒子都來給爹磕個頭吧,那排隊磕頭都磕好半天。而且兄弟之間互相完全不認識,還得專門搞一個職業,說給介紹介紹,這是你第七十三哥,這是你八十九弟,得這麼弄。
到最後,到明武宗正德年間的時候,慶成王就徹底糊塗了,這一大家子我哪兒認得出來,而且這幫小王八蛋還經常冒領錢糧,比如虛報歲數什麼的。所以乾脆申請國家派人來給我數數,我這個府裡到底有多少人,就這麼能生。所以據晚期的時候,那個徐光啟他統計,說明代的藩王的數量,每隔三十年就翻一番。我們有一些數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每隔三十年就翻一番,這二百多年是一個什麼樣的數量,你想,明初的時候只有兩個人,朱元璋和他老婆馬皇后,但是太能生了,每隔三十年翻一番,到明末的時候二百多年,已經生出了一百多萬人。我的個老天,你哪還是人嘛,分明是一窩耗子嘛,是兔子嘛,太能生了。有錢有閒,加上國家政策的激勵,那憑啥不生呢?
可想而知的第一個後果,就是給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財政負擔。後來的皇帝也想解決這個問題,他也不想養活這麼多人,但是沒有好的辦法,只有兩招:第一招,就是隨便找一個藉口,你廢為庶人,你廢為庶人,總算給國家財政減下那麼點點擔子。而第二招呢?就是默認這些王府在民間去兼併土地。所以到明末的時候,變成了遍地皇莊,到處豐腴的土地都讓這些王府給佔據了,那民間的老百姓“貧無立錐之地”。所以為什麼明末農民戰爭?就是因為陝北的一次災荒,所謂小冰期,然後就席捲全國,全國糜爛,就是因為老百姓太慘了,土地都讓他們家人佔去了,這是一個後果。
第二個後果就更慘,明末農民戰爭的時候,像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如果打下一個城市,那目標是誰?當然去搶王府了,王府到處都有,而且裡面肯定有錢。而且這裡面的人像豬一樣,他們也不讀書,也不上進,從來沒出過城,給他地圖他都不知道跑,這樣的人太好抓了。所以每攻下一個城池,老朱家的子孫就會慘遭屠戳。最著名的就是打下洛陽之後,把那個明神宗最喜歡的小兒子福王,不僅把他們的錢全部搶光,把老福王,因為長得胖,沒事幹,把他的肉剁成細塊,跟一隻鹿肉一起煮在一個鍋裡叫福祿宴。這是明末戰爭歷史上非常殘忍的一幕。到最後清代入關之後,再對這些老朱家的子孫再一次屠戳。
可以說朱元璋一開始算定的兩件事情全部泡湯。第一,靠藩王拱衛中央,最後變成了中央以無所不用其極的防範這些藩王。第二,他想對子孫好,但是最後把所有的子孫的一百多萬人,全部養成了一窩豬,最後被人全部拉到了屠宰場。這就是明成祖朱棣搞靖難之役在理論上給大家推演的邏輯結果。
所以你看,所有這一切的最初根源,就是明成祖朱棣造了一次反,當了一次皇帝,得到了一次本不應該得到的成功。於是兵分兩路,首先一朵惡之花在他自己內心裡綻放,最後把他自己變成了一隻野獸。第二,這朵惡之花也在國家製度層面綻放。有一個惡的製度,你就必鬚髮明一個更惡的製度來解前面的毒,而一旦一味藥解了毒之後,它本身變成了毒,那就再也無藥可解了,所以這一期的題目我們就叫惡之果。
壞事真是不能幹哪!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