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北京瞭望/供給側改革…宏觀政策新變化

2015-11-23 02:37 經濟日報 香港特派員 李春

中國經濟,大熱之詞叫「供給側改革」。這可不是為說經濟滑落之愁而賦的新詞,這個詞的現身,是一個經濟學流派在中國的由冷而熱,其背後是來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有可能出現的大變。

供給側改革現身,是習近平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的。習近平當時的說法,是「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第二天的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李克強換了種說法,叫「以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

「供給側改革」這詞,還是有些生僻,所以建制內外,一時未有相應的回響。數日之後,習近平在菲律賓APEC峰會演講,再提出經濟結構性改革,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中國經濟學界這回一哄而起,開始全面熱議「供給側改革」,從「中國經濟治理思想的重大變化」,到「向世界開出一劑解決經濟深層次問題的良方」,各式各樣的解讀,哄然而出。

事實上,大多數人沒有留意到,早前中共18屆五中全會公報中,為未來五年的規劃提出的建議中,已經有「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之詞,而經濟學界有曾放話,說中共有關「十三五」規劃的建議,全面貫串著新供給學派的思想。

什麼叫「供給側」?這「供給側」因何要改革?又怎麼去改,怎麼革?在經濟學上的供給,那是與需求相對應的。而供給有「側」,那就不是人人都懂,但如劃出線條來又可以人人都懂了,大意是把經濟運行當作一個體系,體系有兩個側面,一個側面是供給,另一個側面是需求。經濟運行得順暢,則兩個側面相對均衡,如果供大於求或者供不應求,那就失衡了,嚴重點就是宏觀經濟的失衡。

「供給側」這個概念,要與「需求側」對應起來講,這麼一對應,就明白那包括著所以的供給方面。所以「供給側」這個概念,很容易令人混淆,把「側」這個側面的意思,理解為狹小的一側之側。

要真正理解「供給側」和「供給側」的改革,中國經濟學界不便說透的,不是其應對的中國經濟現狀,而是其來源。

「供給側」這個玩意,跟「新常態」一樣,美國經濟學者玩得最早,美國經濟領域就有供給學派。更有意思的是,早前中國經濟的新藥方「一帶一路」,曾經被拿來與美國當年的「馬歇爾計畫」對照,今天的「供給側改革」,又被認為有「雷根經濟學」的影子。

「供給側」的理論,其實真的是「雷根經濟學」的重要基礎,而今天中共的經濟政策,不少內容有「雷根經濟學」相同的膚色。當年的「雷根經濟學」,以供應學派為基礎,而供應學派的主張,基本上是反對凱恩斯主義。凱恩斯主義的核心理論就是需求側管理,通過刺激需求達到經濟調控目的,其典型工具是貨幣政策

今天中國經濟,不僅有下滑的問題,還有停滯的危險,習李上台以來的經濟政策,已證明是在放棄實施十多年的凱恩斯主義。但中共領導層今天提的「供給側改革」,不等於「雷根經濟學」,而用的是中國國產的「新供給學派」理論。

中共十八大後,建制智囊和在野學者結合的「新供給學派」抬頭,到中共18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的2013年年底,「新供給學派」更成立了一個「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發出強悍的「新機遇、新供給」的聲音,而其內部建言的大部分主張,在過去兩年間,都為中共決策層接納了,包括這次的「供給側改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