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大陸製造成本逼近美國

2015年08月16日 04:10 鍾寧

中國製造的成本正逐年攀升,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BCG)的數據顯示,「中國製造」的成本已接近美國,以美國為基準(100),中國製造成本指數是96,換句話說,同樣一件產品,在美國製造的成本是1美元,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雙方的差距正拉近當中,以此趨勢發展,中美之間的製造成本差距將在2020年消失。

1990年代,中國龐大的人口造就了豐沛的廉價勞動力,使它擁有其他國家沒有的「人口紅利」,不過近年中國工作年齡人口不斷攀升,今年上半年,2.8億的農民工勞動力增速已連續4年下滑,並呈高齡化趨勢,上半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較去年同期僅增長0.1%,幾乎呈停滯狀態,顯現中國經濟享受了幾十年的「人口紅利」正快速消失。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亞洲首席經濟學家Chetan Ahya分析表示,全球對中國出口需求減弱同時,中國的人口紅利卻在此時結束了,中國正在不斷對企業加大投資,然而投資越多,邊際回報越小,隨著需求崩盤,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處於通縮狀態,中國的債務水平創下歷史新高。

工資 10年漲幅187%

中國工人的薪資不斷上漲也增加製造成本,從2004年的時薪4.35美元上漲至2014年的12.47美元,漲幅達187%。其次是匯率因素,2004年至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升了35%。

中國高昂的地價也是導致外商撤離的其中一個原因,中國的工業地價比美國不少地區更高,中國的電力消耗也不斷攀升,從2004年的每千瓦7美元時上升至2014年每千瓦11美元時,而天然氣成本則從每百萬英熱單位5.8美元升到13.7美元,漲幅138%。中國目前在勞動力成本上的微弱優勢已無法彌補在電力、能源和用地上的巨大劣勢。

以紡織業為例,國際紡織製造商聯合會(ITMF)的數據顯示,紡織業在中國的成本比在美國高出30%。美國工人比中國多出來的工資成本,被美國更低的天然氣價格、價格低廉的棉花原料,以及當地的稅收優惠和補貼所抵銷。

面對製造成本不斷增加,許多勞力密集的產業已開始尋求產地轉移或是以機器人生產替代,早在兩年前,已有不少的美國企業已經或正準備遷往勞動力低廉的中南美洲,或是到美國、墨西哥邊境設廠。

降低成本 改去印度設廠

以中國為主要生產基地的富士康日前與印度馬哈拉施特拉(Maharashtra)邦政府簽約,未來5年將在當地投資50億美元在當地建電子設備製造廠,生產蘋果、黑莓、小米的產品。

中國企業熱中到印度設廠,利用印度的低勞動力成本,積極開拓印度市場,中國大陸目前產能過剩,鼓勵中國企業到印度等地設廠,可消化過剩產能,又有助於中國企業「走出去」。

中國電子設備製造商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日前表示,現在一部手機在中國生產的成本低於巴西,但巴西稅高、印度的關稅也高,在當地建工業生產基地有利於進入當地市場,而且發達國家從巴西、印度進口的關稅低於從中國進口的關稅,所以海外生產基地也有助於進入發達國家市場,他並透露,TCL今年將在巴西和印度建立自己的工業能力。

(工商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