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中國威脅 全面來襲

作者:陳良榕 2014-08-20 天下雜誌554期

山寨了產品,山寨了經驗,山寨了流程與模式。 中國甚至山寨了「王永慶」。下一個被複製的對象是「台積電」還是「聯發科」? 從石化到面板,從鋼鐵、水泥到太陽能,中國發威擴產,搞垮台灣1/6出口產品,第十大出口產品PTA,一夕覆滅。 台灣產業嚴陣以待,祭出反攻五招。

六年前某個秋天,一對年輕的中國企業家夫婦,搭乘私人專機飛抵台灣,專程到林口祭拜剛過世的「經營之神」王永慶。

他們身穿黑衣,神色哀戚。站在冠蓋雲集的祭拜人群中,並未引起注意。

更不會有人知道,他們經營的恆力集團,會在幾年之後,成為台灣石化業的最大競爭對手。

今年上半年,根據中國海關數字,中國從台灣進口值較去年同期大減一○.二%。台灣在中國進口市佔率已從○二年最高峰的一二.九%,降到七.五%

成長引擎為何熄火?想找出原因,到中國北方第一大島,與大連以跨海大橋相連的長興島瞧瞧,便可理解。

這個面積比台北市略大的荒島,過去僅有漁民居住。一到嚴寒的冬季就大雪封路。一年只有七個月可工作

但中國第一大民營化纖集團──恆力集團,二○一○年到這裡削山填海,僅用短短兩年,就打造出世界最大的純對苯二甲酸(PTA)製造基地。PTA是化學纖維最重要的中上游原料。

這是足可與台灣的麥寮六輕媲美的壯觀石化園區。

北方荒島上的「中國版六輕」

漆上恆力集團標誌性淺綠色的煤倉,一旁的蒸餾塔林立在蔚藍的渤海旁。

十幾層樓高的巨大乾燥筒轟隆隆滾著,每天一萬多噸白色略透明的PTA塑膠粉傾瀉而出,裝填成袋。

旁邊的工業專用港,幾艘等候的平底駁船,將各自載著數千袋的PTA,南下長江三角洲,供給江蘇、浙江一帶世界最大的紡織群聚,加工抽成絲、織成布,最後製成耐吉、愛迪達的運動服,優衣庫(Uniqlo)的排汗衣,外銷到世界各地。

不久以前,這些江浙化纖廠所用的上游原料,還有三成來自台灣。是台灣最重要的外匯來源之一。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PTA出口金額,二○一一年還高達一○八一億元。是台灣第十大出口產品,排名超過太陽能電池。但到了一三年,竟只剩下一五九億元。兩年間,八成產值灰飛煙滅。

台灣的PTA已死 短短兩年,又一個「台灣第一」灰飛煙滅

以江蘇的恆力、浙江的逸盛,福建的翔鷺為首,中國民營化纖集團最近三年展開擴產競賽。在大連恆力投產的二○一二年,中國PTA產能更一年內暴增六○%。中國的化纖原料,因此從高度仰賴進口,短短幾年間大逆轉,產能嚴重過剩。

台灣的PTA大廠,台化、中美和、東展興業只得紛紛減產,因應這股急凍的景氣。

由英國石油(BP)與台灣中油合資的中美和,六個廠已有五個停產,資遣了上百名員工。

「未來復工的機會相當渺茫,」擔任過中油總經理,中美和前董事長孔祥雲說。

「(台灣的)PTA已經死掉了,」一位台化高階主管也在《天下雜誌》訪問時,做了肯定的回答。

如果將台灣當成一個專做出口貿易的公司,這家公司有七成營收來自積體電路、液晶面板、石化原料等產業鏈中上游貨品,也就是經濟學家所稱的「中間財」。

賣「中間財」到中國大陸,由當地廠商加工後出口全球。這是當前台灣最重要的商業模式。

但這個讓兩千三百萬人賴以安身立業的商業模式,卻開始逐步崩解。

理由很簡單,中國的顧客們有錢了、變精明了。他們之間流行起「一條龍」的經營模式,競相向上游投資。

恆力集團學習、複製、超越台灣,是最鮮明的故事。

台灣經歷「進口替代」時期,扶持了石化業。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已故「經營之神」王永慶趁勢而起,在政府支持下,從塑膠布一路向上游做,最後蓋了麥寮六輕,當時是世界最大的輕油裂解基地。

創辦恆力集團的董事長陳建華,則被稱為「中國的王永慶」。

泥水匠出身的富豪 中國第一大民營化纖董事長,他才43歲

他是泥水匠出身,二十年前收購一家瀕臨倒閉的國營紡織廠,大舉擴張,向台灣的南亞塑膠、遠東紡織大量採購紡紗。幾年後,再度大膽投資恆力化纖廠。不用向南亞買紡紗,改向更上游的台化、中美和進口PTA。

四年前,陳建華取得中國發改委許可,突破國營石化集團壟斷,成為第一家進入PTA領域的民營企業。兩年後,恆力石化大連廠總產能六六○萬噸的PTA投產,集團自用的不到三分之一,其餘全部外賣。亞洲PTA市場,就此崩盤。

二○一三年,恆力集團營收達一三五○億人民幣,在中國民營企業排行十一名。陳建華夫婦在《Forbes》中國富豪排行榜第八十五名,身價九十一億人民幣。當地媒體因此封他為「蘇州首富」。

而他,今年才四十三歲。「王永慶四十歲的時候,事業做得還沒有他大,」一位熟悉他的台幹說。

坐在恆力的吳江總部貴賓室,牆上多張與習近平、李克強、溫家寶等國家領導人的合照當中,有點娃娃臉的陳建華,咧著嘴爽朗地笑著。

本尊則喘吁吁地衝進會議室,急忙賠不是,「我剛從工地回來,熱死了,」他急著拿紙巾擦汗。燙得直挺的襯衫都汗濕大半。

一如事前聽說,陳建華人很隨和。但說起PTA,就嚴肅起來,表示整個產業已進入「大淘汰小的時代」。

「現在PTA已經進入殺戮戰場,那些單套(生產裝置)產能不到百萬噸的,基本上都生存不下去,」他嚴肅地說。

然而,當前台灣最大單一廠,中美和台中廠也不過七十萬噸啊?

「這個啊,很無情的,」陳建華微笑了一下,「你自己不提升,就是被市場淘汰,市場經濟就是這麼無情。」

他前幾天剛從北京回來,很高興地說,已得到總理、發改委同意,恆力將成為中國第一家取得「煉化一體」(台灣稱為「輕油裂解」)設廠許可的民營企業。

「我要做就做最大的,兩千萬噸(年煉原油量)的,」陳建華強調,相當一個六輕的規模(六輕三期合計為二一○○萬噸),投資總額達到八五○億人民幣。

地,早已準備好了。

長興島,恆力石化三套PTA設備的旁邊,還留有相當於三個台北市信義計劃區大小的廣大空地。

陳建華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在遼東半島複製一個六輕。他曾率領集團幹部到麥寮考察多次,對世界級規模的填海造地工程大為讚嘆。他吸取六輕經驗,為預防地層下陷,將廠房、設備下面的鋼架深深打入數十公尺下的岩盤。「像空中樓閣一樣,就算沙子全部流失,也不會倒,」恆力石化副總經理林文才解釋。

恆力也記取六輕屢傳工安意外的教訓,所有管線都用不鏽鋼管,杜絕海風侵蝕。

施工那兩年,陳建華和幾個主管在島上租房子,每天親自監督工程。有時半夜一點還開車去巡視。

其實不只恆力,以最能代表石化廠規模的乙烯產能,這幾年在中國的產能激增,預計到二○二○年,中國乙烯總產能將達三千六百萬噸,相當於十二個六輕。

七月間來台參加「天下經濟論壇」的前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曾任中國化工部副部長的成思危便認為,隨著恆力之類的民營企業投入石化業,台灣與中國相比,在大宗化學品領域,「已經沒有太多的競爭優勢。」他因此建議,台灣要發展精細化工業。

成思危說的沒錯,細查進出口資料,幾項重要石化出口品,包括發泡材料EVA、民生泛用塑膠BPA(雙酚A)的出口,在過去六年都出現兩成上下的衰退,主要都來自中國市場的拖累。

中國:兩年間,五大過剩產業變九大 台灣:沒想到「隱憂」來得這麼快

中國過去所稱的包括鋼鐵、水泥等「五大產能過剩產業」,最近一年已膨脹為「九大產能過剩產業」,石化產業則是最新入榜的過剩產業。

這幾年,中國石化業產能開出之來勢洶洶,讓許多台灣業界措手不及。

「只有一句話,難以置信(unbelievable)!」一位去年退休的前中美和處長因此感嘆。

擁有美國化工博士的台耀董事長孔祥雲,在二○一○年從中油派任中美和董事長,親眼見證這家台灣PTA第一大廠,三年間從一一年巔峰的年營收六三六億元,戲劇性地萎縮到一三年的二一二億元。

孔祥雲回憶,當時只覺得中國廠商的崛起是「隱憂」,「但沒有料到會這麼快,開出來的量會這麼大。」

關鍵在於○八年的金融海嘯。當時的中國總理溫家寶,大手筆推出四萬億(兆)人民幣救市方案,以及銀行新增的九.六兆人民幣寬鬆信用貸款,讓諸多企業服下大補丸,一舉加速了中國進口替代的進程。

有中國學者半開玩笑說,不少地方政府官員,直接將本來塞在抽屜(擱置)的投資計劃,都拿出來批准了。

「那時候大陸官方的思惟很簡單,只要這東西需要進口,就值得投資,」一位熟悉中國生態的台灣石化銷售主管說,「如果用量大、規模大,他們更高興。」

「這個四萬億,現在看起來後遺症不得了,」中國產業專家、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瞿宛文說。

當全中國的工廠、碼頭,都堆滿因過度投資,而賣不出去的塑膠、化纖製品,對產值高達四兆的台灣石化產業,將是一場典範轉移。

「(台灣)石化業要像過去那樣賺大錢不容易了,現在只能賺小錢,」孔祥雲說,「中國大陸改變了一切。」

中國遍地「陳建華」 台灣不能只有一個「張忠謀」

雖然台灣石化業在中國面臨苦戰。然而,最近五年,台灣對中國出口的總體數字,仍能保住連年微幅成長。

因為,幸好我們還保有一個出口力道依舊強勁的「中間財」──積體電路。

二○一三年,台灣積體電路對中國(含香港)出口金額高達七二一億美元,較一二年大幅成長四四.一%。

由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率領的半導體大軍,可謂一夫當關,撐起台灣出口的半邊天。

這對中國而言,當然不是好消息。一三年,中國積體電路進口產值首度超過原油,躍居中國最大的貿易逆差貢獻者。其中三一%來自台灣,高居第一位,超過韓國、美國。

也難怪,千呼萬喚多時的中國史上最大手筆半導體業扶持方案,會快馬加鞭地在六月底通過。這個剛由中國國務院批准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將成立一千兩百億人民幣的投資基金,扶持中國半導體產業。

兩年前,蘋果iPhone 5上市時,兩岸電子業最熱鬧的話題,就是陸企供應鏈的全面崛起。包括聲學領域的瑞聲、歌爾,觸控螢幕的歐菲光電、德賽電池,以及金屬機殼的比亞迪電子。台灣每一支蘋果概念股,都有一家對應的陸企虎視眈眈。

今年六月底,巴克萊證券董事總經理楊應超,發表科技產業深度研究報告「哈囉,中國。再見,台灣」,做了怵目驚心的結論:中國供應鏈崛起,對於「技術層次較高的韓國和日本廠家」較不構成威脅;最大的受害者,會是「台灣」。

除了手機供應鏈受到陸系供應鏈衝擊,中國品牌廠崛起,更善於運用台灣。

中國有更多「陳建華」,都懂得運用台灣經驗、台灣人才,甚至運用「台灣模式」,來出奇制勝。

中國筆電業的「陳建華」叫楊元慶,是聯想集團董事長,世界第二大筆電品牌。電視產業的「陳建華」叫李東生,中國第一大電視品牌TCL集團董事長。

他們有志一同,開始向上游整合。

中國生產、採購全面「內地化」 台灣與龍共舞,還是飲鴆止渴?

李東生曾多次公開說過「要學三星」,模仿其「從面板、半導體,到材料、組裝,再到品牌市場推廣」,整個一體化的「綜合能力」。

楊元慶在今年四月的聯想年度法說表示,聯想未來的成長動能之一,來自「打造供應鏈」。

他們兩人都不約而同地採取最快速的方式──向台灣、台商「借將」。

其中以李東生最早動作,也最獲成功。

他挖來包括前奇美電視事業處總處長陳立宜等台灣技術菁英,成功打造出中國第一座八.五代液晶面板廠,並在一一年順利量產。中國面板產業因此實力大增。此事已是台灣科技業最椎心蝕骨的教訓。

其實,浸淫電視產業超過二十年的李東生深謀遠慮,早在十年前就著手打造面板供應鏈。

他曾支持敦泰科技董事長胡正大在深圳創業,開發TCL自用面板的驅動IC。由於胡正大曾任台積電行銷副總,一度引發台積電與陸資聯手的質疑,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還為此親赴經濟部解釋。

胡正大今年初接受《天下》採訪時表示,當時敦泰的驅動IC已設計出來,李東生「說好的面板廠」卻遲遲沒有著落。有了產品,沒有顧客,敦泰只得另起爐灶,轉向面板觸控IC市場發展。但也因禍得福,成為今日世界第二大觸控IC廠。

今年四月,聯想登上美國彭博《BusinessWeek》封面。楊元慶竟侃侃而談,說聯想的競爭優勢,在於蘋果、惠普都是靠台灣代工,聯想則因擁有「自家」工廠,得以享有低成本製造優勢。

這番話,觸動了台灣筆電業最敏感的神經。

眾所皆知,聯想的筆電至今仍有七成以上由台廠代工。然而,楊元慶也在學三星,在自己的家鄉──安徽省會合肥,打造聯想的獨家供應鏈。

由聯想與仁寶合資的筆電組裝廠「聯寶」,因此誕生,預計聯寶明年產量將達兩千萬台,佔聯想總產能需求的五成以上。

不少台灣同業視仁寶此舉為「飲鴆止渴」,認為聯想是「拿訂單換技術」,將藉此學會台灣筆電業自豪的管理體系。仁寶總經理陳瑞聰,則辯解是「與龍共舞」。

聯想的下一步,就是採購全面「中國化」。金額最大、最重要的零組件──機殼,已經悄悄進行。從老字號台商機殼廠奐鑫、巨騰,分給一家極少人聽過的蘇州春秋電子,由三家平分。

蘇州春秋電子源自江蘇昆山一家家電外殼廠。為了進軍技術門檻較高的筆電業,這家公司派了職員住到一家上海機殼台廠附近,就近挖人。

幾年下來,該公司被挖走三十多個技術人員,成為這家陸企的技術班底。根據網站資料,成立才三年的蘇州春秋電子,現在已有兩千名員工。

那家受害的機殼台商總經理,一提到此事就火氣上湧,用台語大罵,「竟然用這款骯髒招數!」

問他,蘇州春秋電子和台廠的技術差距如何?這家台廠總經理,有點無奈地說,「現在這樣挖來挖去,每家都是八國聯軍,哪裡還有什麼技術差別?」

在中國,許多產業都出現類似模式。一旦出現大規模的挖角、人才流失,或者技術授權,業界技術差距一夕之間被抹平。接踵而來的,往往是後進者的瘋狂擴產,讓整個產業陷入產能過剩。

產值上兆元的面板業如此、數千億元的PTA產業如此,數百億元規模的筆電塑膠機殼業,也可能陷入這種瘋狂的循環。

「全球有太多的供給、超額的勞動力與工廠設備,能滿足眼前的需求,……我們所面臨的,是供給端最恐怖的夢魘,」今年出版的新書《大過剩時代》作者、維斯伍德資本創辦合夥人艾爾伯特(Daniel Alpert)寫著,「我們必須先從『承認每件事情都已經改變』開始起步。」

中國「大過剩時代」 台灣必須往高端走

例如,台灣老字號的長興化工,今年七月改名「長興材料」,董事長高國倫宣布,「我們以後不是化工業了。」未來長興主攻電子材料,而且跳脫過去跟隨美、日的「me too」(跟隨者)模式。要冒險進入先進國家把持的「me one」(創新者)市場。自己制定規格。

長興材料總經理謝錦坤表示,因為中國追兵一定採「仰角攻勢」,由下向上攻,「我們只要往高端走一步,壓力就減低一部份。」

連這家五十年歷史的老牌化工廠,都大膽向前邁進未知的領域,其他台灣同業,只怕也得見賢思齊。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0516#sthash.tuRtXy4V.dpu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