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貶值,恐掀起金融海嘯以來最嚴重的一波客訴潮。不少企業押注人民幣升值、國銀大量承作選擇權結構型商品,卻因人民幣急貶而慘賠。近來不少銀行客訴電話接到手軟,有些企業還直接告上主管機關,期待金管會與中央銀行出面處理。
據了解,賠錢企業狀告主管機關的理由主要有二種,一是賠錢後想提前解約,由於契約長達兩年,要認賠、得折成目前的價格,因此找上監理機關;此外,企業客戶認為自己是被銀行誘導人民幣鐵定會升值、穩賺不賠,才會承作選擇權交易,沒想到賺錢是一倍價差、賠錢卻是雙倍價差,有上當的感覺。
今年1月,主管機關發現外幣選擇權商品交易量暴增,較平日超過五成以上,且大多數都是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客戶,也就是以海外台商為主,主要原因是OBU屬境外客戶,資金進出自由,管理也比較寬鬆。
官員解釋,最近中小企業承作最多的交易就是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這是一個獲利有限、損失無限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這個金融商品的架構是:客戶和銀行買一個選擇權、賣一個選擇權,押注一段時間內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只要累計超過一定點數,就能獲利出場,若貶值,客戶就得賠錢。
市場普遍看升人民幣,所以升值時,投資人可賺進本金乘上一倍的價差,若貶值,客戶得賠上兩倍價差,是一種「對賭」行為。
財經官員說,分析目前商品的內容發現,雖承作期間長達兩年,但每個月都會進行評價,若有損失,投資人得面臨保證金追繳的壓力,以避免違約交割。
TRF
衍生性金融商品
衍生性金融商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