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3年6月25日 星期二

台北京觀察站/中國大媽對決索羅斯

2013-06-25 經濟日報╱范疇

國際金價由每盎司1,900美元的高點,跌落1,400以下。西方投資人紛紛拋售黃金,金融操作大鱷索羅斯賣空黃金,大大賺了一票。但是就在這同一時期,中國重慶市出現大媽搶購黃金,萬人空巷,實體黃金在中國熱銷。

看不懂中國大媽的行為,就看不懂中國經濟。為什麼中國大媽們,明明知道黃金價格低迷,明明手頭過去所屯的金飾已經跌價30%,還繼續瘋狂把手頭現金換成黃金?

讓西方人不明白的還有更為古怪的行為。2008年中國四川發生汶川巨震,許多居民還欠著銀行貸款的房子坍塌或變為危樓。若在西方,這些人肯定就停止還貸,因為房子的殘值遠遠低於所背負的貸款。但是在中國,人們寧可借錢也要繼續還貸,生怕失去了房子的所有權。

中國大媽的價值觀,和索羅斯完全不一樣。雖然中國也已經出現具西化價值觀的一群人,西方媒體也喜歡拿這群人的行跡來印證中國的經濟已經脫離不了西方經濟體系的軌道,但是這群人頂多隻占中國人口的10%,剩下的90%,都是中國大媽。

你若只看到那少數1%人的行為,誤以為西方經濟價值觀下的模型就可以推斷中國經濟的未來,那就錯得遠了。

再以通貨膨脹這件事為例。在西方國家,倘若出現10%的通貨膨脹率,那就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倘若連續10年如此,國家因此敗亡都有可能。失業率也是一樣,倘若20%的失業率持續5年,西方任何經濟體都承受不了。但在中國,不是如此。

西方的經濟體系或經濟學,其中有一個前提假設,那就是人民的生活水準是剛性需求。例如,早餐一定得有牛奶,得有雞蛋。一個西方國家,倘若20%的家庭早餐吃不起雞蛋牛奶,那就要鬧社會革命了。但是中國大媽都是彈簧,沒有牛奶,豆漿也很好,沒有豆漿,清水也很健康。在西方剛性的生活水準文化下,人們已經習慣「量出為入」,而彈簧般的中國大媽的習慣是「量入為出」。

一頓早餐若只能負擔10塊錢,物價上漲了,那麼我就找替代品將就。在這文化下,不管物價再漲,市場上永遠有人供應貨幣面值10塊錢的早餐方案,或者大媽們永遠有辦法找到貨幣面值10塊錢的替代方案。

希臘經濟危機時,一名上街抗議遊行的希臘媽媽說,「日子要過不下去了,政府削減補助金之後,我連幫忙家務的鐘點工人都雇不起了」。這種剛性需求,看在中國大媽眼裡,無異天方夜譚。

中國90%的人所處的社會結構及價值環境,使得他們超有彈性。生了小孩請不起保母,自有爺爺奶奶妯娌親戚代勞,吃不起正餐就吃泡麵,房租漲了就搬遠一點。今天外人所渲染的「中國消費力驚人」,依據的其實只是中國10%的人口;一億多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總量確實驚人,但若依此就推論13多億人的總體經濟走向,無異以偏概全。事實上,當總體經濟乏力時,即使這一億多人的消費行為,也會瞬間彈性化,或者說,大媽化。

中國人到現在為止,即使是「有錢人」,都還不敢放任自己的生活水準剛性化;歸根究柢,人們還是對政治不信任。對中國大媽來說,瘋搶黃金並不是一種「投資」行為,甚至不是「保值」行為,而是一種「保險」行為;大媽買房子,背後道理也一樣。在房地產及黃金上漲的時候,外人很容易就誤會中國大媽在用西方投資邏輯操盤,只有等到它們的價格下滑時,才看得出大媽們的行為動機。

中國的房地產價格有泡沫,但是在大媽們心中的價值沒有泡沫;大媽們深信,房子是別人搶不走的保險品,倘若中國出現房地產價格下滑,大媽們便會萬人空巷地搶購,因為早餐支出可以再由10塊錢降到5塊錢,哪怕簡陋點也認了。

千年古訓,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對大媽們來說,消費性支出是和尚,房子及黃金是廟。切切記住,中國90%的人是大媽,否則你會誤判中國經濟。

(作者深耕大陸多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