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第四十六講 溫裡藥:丁香
09:50
下面一味藥丁香。桃金娘科的常綠的喬木植物,丁香樹它的花蕾,把它採集下來,乾了以後它就像一個丁子狀、一個丁子狀,就是我們下面藥材,上面大一點,下面尖,很像過去釘鞋鞋釘那種形狀,所以把它叫丁香,有的把它叫丁子香。因為它香氣也是很濃烈的,像一個釘子狀,所以叫作丁子香,指它的花蕾。另外它成熟了的果實,就像雞的舌頭,所以又叫雞舌香,相對來說,常常把它的花蕾叫作公丁香,把果實又叫作母丁香,其實它就是同一種植物,它採收的不同的時候,一個是花蕾,一個是果實,一般用的丁香,都是花蕾,它含的芳香性的揮發油比較多,芳香性很強,所以它溫中散寒,或者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比母丁香要峻猛一些,作用要強一些。所以母丁香在臨床上應用得比較少,主要是用的公丁香,就是花蕾。
丁香,它主要是一個溫中的藥,所以它的第一個功效裡面,就沒寫散寒止痛,或者祛寒止痛,強調的是溫中,它又有止痛的作用。所以它就用於中焦有寒,而且以疼痛為主的一些症狀。也是和小茴香、和吳茱萸沒有什麼區別,應用的時候,它最大的特徵,它在溫中的同時,在降胃氣方面,作用比較明顯,常常用於胃氣上逆,因為中焦有寒,或者中焦虛寒,所以功效裡面突出它的降逆二字,所以它應用裡面,主要是用於胃寒的嘔吐、呃逆或者噯氣,嘔吐、呃逆、噯氣,是胃氣上逆表現出來三個不同的的症狀,可能通過《中醫學基礎》、《診斷學》的學習,同學們肯定能夠區別出來。嘔吐,經常有的時候能夠吐出一些內容物,噯氣,好像我們現在喝了汽水了,因為裡面二氧化碳,有時候氣往上沖,那樣子出現的一個症狀,那叫噯氣。呃逆能發出響聲,很難控制,所以都與胃氣上逆有關。丁香,都可以使用,所以它是很重要的一個溫中降逆的,治療胃寒、胃氣上逆的,噁心、嘔吐、呃逆或者噯氣,這些都能使用的一個藥物。這是丁香在溫中藥當中,它長於降胃氣、降胃逆。
另外它又有一點溫腎壯陽的作用,但是作用不明顯,比較微弱,所以在古方裡面,常常作為我們以後要學的補陽藥,或者我們前面學的肉桂或者附子,這些藥物的一個輔助,所以應用並不多。但是現在研究,有的人認為,它通過觀察,之所以丁香能夠表現出溫腎助陽,它主要是因為丁香裡面,含了很多芳香性的揮發油,芳香性的揮發油,在排泄的時候,主要經過泌尿道來排泄,所以小便裡面有相當高的含量,在排泄的時候,對尿道,就是尤其是男性,它就有一個輕微的很溫和的一種刺激,可能反射性地就可以引起這種性興奮,這樣子就是相當於中藥當中的一些壯陽的藥物,就常常和一些溫腎壯陽的藥物配伍在一起,但是認為反復地這樣刺激,是一個有害的刺激,所以就不主張在補陽,真正是腎陽虛的患者當中,並不主張使用。所以真正是那種屬於陽痿啊這樣的一些要壯陽的,它通過這種刺激,可能有一點點那種輔助作用,所以它不是一個典型的補腎陽的藥,供參考,也只是一部分人的一個觀點,這觀點,據報導也是經過了認真的研究得出來的,所以可以供參考,不過這藥在作為溫腎陽方面,是很少、很少使用,在古方裡面應用也不多,在當代的臨床上應用那就更加少一些了。
要注意的是丁香,屬於十九畏的,它不能和郁金同用,郁金今後活血化瘀藥講,這兩個藥,都沒有毒性,都是常用的,所以認為不能配伍在一起,但是這藥對,又是古今以來,出現配伍在一起最多的一個藥對。在這十八反、十九畏當中,這一對藥,所以一度的有人認為不應該是配伍禁忌,也是反反復複的,有的時候取消,有的時候加上,但是在目前沒有完全把它搞清楚的情況下,我們仍然保留十九畏的原文裡面的丁香莫與郁金見,兩個最好不在一起配伍,這是關於丁香。
丁香柿蒂湯 來源 濟生方
【製法用量】丁香2錢 柿蒂2錢 人參1錢 生薑5片
【功效】補氣溫中、降逆止呃。
【主治】體虛久病、胃中虛寒所致之呃逆、嘔吐、腹脹、納呆、舌淡苔白、脈沈虛等症,為降逆止呃之要方。
【方義】呃逆為胃氣上逆引起之膈攣,原因甚多,本方適用於中焦虛寒證型;本方為溫胃降逆止呃為主,兼以益氣補虛為輔。方中丁香溫中止呃為主;柿蒂澀平專止呃逆;生薑辛溫、溫胃降逆;佐以人參甘溫、大補中氣、四味同用、使中陽健運則痞塞自開,胃氣順降則呃逆自止。是治療呃逆常用方劑。
【辨證要點】呃逆。脘腹脹。舌淡苔白。脈沈遲無力。納呆。
【加減】
嘔吐不止:加半夏、茯苓。有熱象者:加黃連、竹茹。
寒甚挾痰:加橘紅、沈香、半夏。
胃痛:合安中散。
納呆:加山查、麥芽。
【注意禁忌】胃熱呃逆、嘔吐者不宜。
【現代應用】胃寒體質引起之呃逆。
醫方集解
【主治】
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1)。
按方書無呃字,或作欬逆,或作噦氣,仲景書中亦作噦,說文曰:噦氣牾也。海藏東垣皆以噦為乾嘔,人多非之,今從俗作呃逆,此病有因痰阻氣滯者,有因血瘀者,有因火鬱者,有因胃熱而下者,此皆屬實,有因中氣大虛者,有因大下胃虛陰火上衝者,此皆屬虛,寒熱虛實,治法不一,古方以此湯治寒呃,雖病本于寒,然亦有火也。呃在中焦,穀氣不運,其聲短小,得食即發呃,在下焦真氣不足,其聲長大,不食亦然。
【組成】
丁香、柿蒂 二錢 人參 一錢 生薑 五片
一方加陳皮、半夏、茯苓、甘草、良薑。
【方義】
此足陽明少陰藥也。丁香泄肺溫胃而暖腎,生薑去痰開鬱而散寒,柿蒂苦澀而降氣,人參所以輔真氣使得展布也。火呃亦可用者,蓋從治之法也(1)。
以熱攻熱,名曰從治。
【方論】
朱丹溪曰:人之陰氣,因胃為養,土傷則木挾相火直沖清道而上作呃逆,古人以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氣,唯助火而已。
李時珍曰:朱氏但執以寒治熱,矯枉之過矣。按:古人治陰呃,每用桂附乾薑吳茱丁香茴香諸辛熱藥,多有取效者,治陽呃用橘紅竹茹湯。
玉機微義曰:呃逆本由陰氣已虛,陰火暴甚,直衝而上,出于胃,入于肺而作聲,東垣用涼藥者,所以瀉熱降火也。若陰證呃逆,以陰氣先消,陽火亦竭,浮于胸中,亦欲散也。故不用寒藥,而反以溫藥養胃,留其陽火,胃氣一和,陽生則陰長之說也。或問治陽呃者,何以不用知柏。
吳鶴皋曰:此少陽虛邪,非實邪也。故用柿蒂竹茹之味薄者主之,若知柏味厚,則益戕其中氣,否塞不益盛乎?古人蓋深權之矣。
【附方】
本方除人參生薑,亦名丁香柿蒂湯〔嚴氏〕,治同。
本方,除人參生薑,加竹茹橘紅,名丁香柿蒂竹茹湯,又名橘紅竹茹湯。
寶鑑去人參,加青皮陳皮,三因去人參,加良薑甘草,名丁香散,治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