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為何連續跌停?
2011年12月11日 10:29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已連續八個交易日在盤中觸及交易區間下限,市場所謂「跌停」。這是中國大陸自2005年啟動匯改以來的首次。而即便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也僅在當年12月連續四天觸及「跌停」。
11月21日,大陸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外匯占款減少248.92億元,為四年來首見。一些機構據此測算,10月熱錢流出中國的規模大約為1800億元。在此之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自11月30起連續多日觸及「跌停」,更是加劇人們對熱錢出逃的揣測。一時間,有關熱錢流出的說法甚囂塵上,令本已陰霾密布的大陸樓市和股市更顯慘淡。
美元兌人民幣連續多日觸及漲停,主要反映了美元流動性的問題。一方面,臨近年底,企業購匯以應付正常貿易往來的需求比較集中,另一方面,現在很多境外機構對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形勢不看好,相當一部分原來流入這些國家的資金會抽離,也就是所謂的熱錢外流。大陸央行最近定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還是在正常範圍,但交易員會根據他們對目前形勢的判斷來調整頭寸,大家都想多買美元,而沒有人想賣,導致人民幣屢次觸及跌停。這是一位外資銀行外匯交易員的分析。
他亦坦承,熱錢如果流出,銀行是無法直接看到的。「只要企業能給銀行提供所需的單據,銀行看到企業的結售匯需求有真實的貿易背景就可以做,但銀行無法保證他們提供的單據是否只是為掩護熱錢流入或流出而打的一個幌子。」
熱錢流出以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盤中「跌停」的消息似乎在相互影響、相互強化,更加重了市場恐慌情緒,但實際情況遠非如此簡單。
人民幣連續8天觸礁背後,有何真相?
儘管「跌停」二字頗為刺激,但人民幣兌美元每日波動的幅度僅有千分之五,無形中誇大了人們對人民幣貶值的印象。而實際情況是,從11月30日至12月9日,人民幣兌美元以收盤價計算已累計升值約0.2%。換言之,人民幣非但沒有貶值,反而略有升值。
造成外界印象和實際情形如此反差的玄機就在於,大陸央行每日公布的中間價多數時候都遠高於前一交易日收盤價。在這八個交易日中,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從6.3482上升到6.3352,因此儘管每日收盤價均接近當日「跌停價」,但均比前一交易日要高或持平。
「美元需求旺盛,人民幣中間價定得太高,就很容易觸及跌停。一方面,臨近年底企業購匯需求上升,一方面境內外匯率價差持續,一些在境外有子公司的大企業在內地買美元,在香港市場賣美元進行套利。當然也不排除投機性資本在流出。」一位股份行交易員分析。
人民幣在岸匯率與離岸匯率之間的差距一直存在,但之前一般是人民幣離岸匯率高於人民幣在岸匯率,反映出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自9月底以來,離岸市場人民幣不可交割遠期(NDF)和即期匯率多數時候均低於在岸匯率,兩者倒掛一度高達1000多個基點。
在境外美元需求大增的背景下,一些企業兩地「倒賣」美元賺取無風險利差的機會大增。
人民幣「跌停」真相
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由此前的淨流出轉變為淨流入對外匯資金流出入也是有較大影響。自大陸開放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以來,一直是人民幣流出大於流入,相對於此前全部用外匯進行國際貿易結算,人民幣的淨流出就會導致相應外匯資金的多流入。
而到今年10月,這一情況也發生了逆轉,從而導致相應外匯資金的少流入。
數據顯示,香港的人民幣存款10月比9月減少37億元,而前9個月平均每個月增加341.44億元,這種逆轉相當於使得10月份外匯流入淨減少了約60億美元。
外匯占款減少的謎底似乎在漸漸揭開,企業境內結匯減少是罪魁禍首,但隨著12月6日大陸央行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新增10月數據的公布,更多疑團隨之而來。
數據顯示,央行10月累計外匯占款餘額為23.29萬億元,環比減少893.4億元,這不僅是八年來首見,而且與之前全部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減少248.92億元之間產生了644.48億元的差額。
那麼,這644.48億元去了哪裡?這些錢都到了大陸央行以外的金融機構手裡。這不難理解,在人民幣出現貶值預期的情況下,金融機構會更願意持有外匯,就會出現央行口徑的外匯占款減少而全口徑的外匯占款增加或者減少得比較少的情況。
早在人民幣兌美元連續第三日盤中觸及「跌停」,熱錢流出之說愈演愈烈之時,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就表示,不要糾結於所謂熱錢進出,其實主要壓力來自大陸國內私人部門資產轉換壓力,即人民幣資產轉成外幣資產的壓力。
都在說國際資本外流,外到哪裡去?是官方外匯儲’之外,而非關境之外!所以,說熱錢從中國跑了,是不準確的!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微博上發表的這條言論似乎一語道破天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