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1193期 整理者黃秀美 2010-10-04
有心臟病家族史的知名廣告教父孫大偉,曾因心肌梗塞二度手術,心臟裝有四支心臟支架,同時又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頸部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雖然平常有運動的習慣,日前仍因出血性腦中風送醫急救。
腦中風指的是腦部血管因梗塞或破裂,使得腦細胞受損,造成腦神經的功能障礙,有可能危及生命。腦中風是引起國人死亡的重大急症之一,去年腦血管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位。腦中風因醫療照護的進步使得死亡率明顯下降,但由於腦中風常留下許多後遺症,使得腦中風成為國人慢性殘障最重要的原因。
腦血管疾病也有可能漸進發生,腦內小血管慢慢阻塞可能使得記憶力退化、走路不穩、表達困難等,即是「血管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巴金森氏症」,血管性失智症占所有失智症的三成左右。
腦中風有三種不同形態,根據台大醫院的統計,七二%是缺血性腦中風、二三%是出血性腦中風,其餘是蜘蛛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腦中風是指腦血管發生梗塞,出血性是腦血管發生破裂,這兩種腦中風,七成與高血壓有關,而蜘蛛膜下腔出血,大多與腦動脈瘤破裂有關,與高血壓關聯較小些。到底心臟病患者,如何預防腦中風的發生?以下是鄭建興醫師的問診。
Q:心肌梗塞患者,為何較容易腦中風?
A:會發生心肌梗塞,代表供應心臟血流的冠狀動脈硬化、狹窄、阻塞,而動脈硬化是全身動脈都可能發生,不只局限在心臟冠狀動脈,頸部或腦部動脈也同樣會發生,當腦血管硬化、變脆,不管是缺血性或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都會增加,因此必須更留意相關危險因子的控制。
除心肌梗塞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頸動脈狹窄、肥胖、血管畸形、血液凝固異常及心房顫動等,也都是腦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尤其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即一般所謂的「三高」,當未發生併發症前常無明顯症狀,很容易讓人忽略控制三高的重要性,若已有這些問題要趁早注意,根據每個人的狀況,與醫師配合討論,訂定治療目標。
Q:通血路藥物,會增加腦出血機率?
A:坊間所謂「通血路」藥物,並不是很正確的醫學用語,一般預防或治療腦梗塞的藥物依作用不同,可分血栓溶解藥物及抗血栓藥物。
血栓溶解藥物,主要直接將阻塞血管的血栓溶解掉,在急性缺血性腦中風症狀發生的三或六小時內,使用血栓溶解藥物,有機會將阻塞的血栓溶解而打通血管,改善腦部血流,但若腦中風發生已好幾個小時,使用此種血栓溶解藥物,能打通血管的機會不大,且會增加腦出血發生,在臨床使用上,必須謹慎小心,最重要的是,一旦懷疑可能發生中風,不要遲疑、立即就醫、搶救腦細胞。
抗血栓藥物則包括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與抗凝血藥物(如:沃法林,英文名Warfarin),抗血小板藥物主要用於動脈硬化引起的血管疾病,如心臟支架治療後的冠狀動脈硬化患者,抗凝血藥物則用於心臟疾病,如心房顫動等,導致容易產生心內血栓。須注意的是,服用這些藥物,有可能會增加一般出血及腦出血機會,特別是血壓控制不好更易發生,因此一定要嚴格控制好血壓。
Q:罹患腦中風,一定得開刀嗎?
A:不一定。腦中風需要開刀,多是因為可能或已危及生命,手術是為了救命,但對已受損的神經功能能搶救有限。大部分的缺血性腦中風,不需要開刀,除了大範圍的大腦或小腦梗塞可能壓迫腦幹,會考慮以顱骨移除減壓手術治療。
出血性腦中風手術機會較高,但是否要開刀,仍得看出血位置、出血量、患者情況而定,大多數開刀目的是為了救命,將危及生命、血塊壓迫腦幹部分減緩,經評估開刀比不開刀有幫助,才建議開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