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8 16:29
十多年前,受到台灣生產成本及景氣衰退影響,而掀起的一股台商出走潮,如今物換星移,隨著大陸投資環境轉壞,近幾年開始出現了鮭魚返鄉潮。據統計,近兩年即有166家廠商挾著近200億元投資額返回台灣的工業區設廠,而以往乏人問津的工業區,也逐一展現新面貌。
清晨,當多數人還流連夢鄉之際,已有一群上班族猶如軍容壯大的螞蟻雄兵,趕在晨鐘響起前,湧向位於高雄縣的岡山本洲工業區。道路上人車雜遝的熱絡景象,讓這座以螺絲螺帽、金屬加工為主的產業區,成為小鎮內除了羊肉、蜂蜜外,另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亮點。
這幾年,隨著本洲工業區內的廠商如雨後春筍般地進駐,除了帶動了鎮內的就業機會外,也點燃了小鎮的生機,尤其為餐飲業帶來蓬勃商機。此外,工業區周遭的金融機構也連同受益。
據位於岡山鎮某銀行透露,近一年來僅是工業區裡廠商貸款建廠,就讓該分行創下十餘億元放款績效,傲視其他分行,也使得許多同業陸續選擇落腳在岡山,準備大賺工業區的錢。
這一幕幕的榮景都說明著「工業區復活,小鎮也跟著蛻變了!」讓人幾乎忘了這兒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慘澹歲月。
工業區燃生機/振興就業與小鎮繁榮
事實上,早在二、三十年前,岡山本來就是台灣螺絲產業的大本營,一九七○、八○年代還曾有螺絲王國的美譽;在產業需求下,高雄縣政府九六年著手開發岡山本洲工業區。孰料,才剛著手整地開發,就遭逢景氣急轉直下。
隨著產業大量外移中國,偌大工業區的進駐率始終不到二成,而這一閒置就長達五年,甚至被譏為「荒蕪的蚊子場」。直到四年前,本洲的命運才戲劇化的翻轉,從當年湧進本洲的五十四家廠商,到今年六月,整個工業區已有二百一十五家廠商進駐,總計投資五百六十八億元,土地租售率躥升到九成二,成為全台最熱門的工業區之一。
本洲奇蹟般地逆轉,負責開發招商的台灣土地開發公司黃明輝,直截了當地歸因於「台商回來了!」台商回流的確是本洲工業區起死回生的救命仙丹,根據經濟部統計,近幾年台商回台設廠,就有六成二選擇本洲,也由於回流的多半是旗艦廠商,進一步吸引了周邊廠商群聚進駐,復活了整個工業區。
不只在本洲,台商回流的效應也在全台各地點燃,以往乏人問津的南科高雄園區和台南科技工業區,近兩年土地租售率都同步倍增;再往北走,中部的彰化濱海工業區也迅速復甦,就連向來工業氣息薄弱的宜蘭,境內的利澤工業區竟也一地難求。
「最近,各工業區承辦人員光接台商回流的詢問電話就應接不暇!」經濟部工業局工業區組郭宗雄振奮地描述局勢的轉變。
經濟部投資處統計,自○六年九月政府成立「台商回台專案小組」以來,至今年六月底,已接獲一百六十六件台商回流案源,總投資額達到一百九十五億元。光是今年上半年就有六十四件台商回流投資,其中從大陸回台的更占了五十五件,總投資額八十二億元。
「這只是彼消我長的自然現象!」面對過去紛紛出走的大陸台商,現在陸續返台,郭宗雄分析,這是由於大陸投資環境趨惡,以及台灣投資環境改善所導致的結果。
「大陸人謀不臧、技術不足加上以往吸引人的優勢條件都逐一喪失,是讓台商鳳還巢的主因!」全球光學聚光片、增亮膜全球市占僅次於3M的上櫃公司迎輝科技董事長,目前並擔任台南科技工業區廠商協會理事長的唐世杰,以自己二十年前赴大陸投資受到的教訓,道出了自己選擇返台投資的緣由。
消極因素:大陸投資環境轉惡
以製造太陽眼鏡起家的唐世杰,早在八八年就到大陸投資鏡片工廠,是第一批西進的台商。孰料在廣州、廈門設廠幾年後,才發現大陸不但高階研發人才難尋,無法為產品技術升級,就連基層的勞工也缺乏職業道德,動不動無故離職,甚至反過來坑殺老東家。
他忿忿地回述,十年前自己原本要進行一筆投資,沒想到地都買了,大陸合夥人卻伙同當地黨政官員連手設局,使得建照遲遲無法核發,這一拖拖了十年,到最後才知道被自己身邊的大陸親信給騙了!
「毛澤東曾在文革時期誓言要『打破人性道德的神話』,我真的見識到了!」說起這段往事,唐世杰仍咬牙切齒。
某家PVC閥類產品行銷全球五十多國的公司,也有類似的經驗。「我們的新產品賣到大陸還不到兩個月,仿冒品就出現了;更誇張的是,連品牌都被仿冒了,申請專利商標也沒有用! 」該公司認為台商到大陸投資設廠,只適合生產低附加價值、低單價的產品。「我們被大陸仿冒怕了,因此一旦在大陸投產高階產品,損失會更重!」幾年前,他決定回流台灣,在經濟部中港加工出口區設廠,將研發中心及高階生產線根留台灣。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國大陸頒布了《企業所得稅法》、《勞動合同法》,調降商品出口退稅率,以及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削減外商進口設備的免稅優惠等制度,不但原本優勢的條件消失了,隨著大陸勞工成本增加,以及地價大漲、人民幣升值等壓力,台商的生產成本正急速墊高。
一位印刷電路板(PCB)廠業主即計算,若以PCB的作業員月薪計算,華南最初只要三百元人民幣,但目前已漲至八百五十元;若以薪資成本產品售價比(薪資/售價),兩岸的落差僅三%至五%,意味著目前用大陸員工不見得划算了。若再加上中國高昂且不穩定的水電成本,整體而言,台商在當地生產成本估計已增加二至三成。
「早期的台商回流,或許因為在大陸混不下去,但如今卻是為了永續經營而返鄉! 」該名PCB台商語重心長地說。而在大陸新制無情地衝擊下,加上台灣開放三通,目前包括燿華、華通、欣興等業者都已著手或計畫回台投資。
除了海外投資環境轉壞的消極原因外,台灣本土的優勢條件也為這波廠商回流的積極主因。「這包括台灣人才齊備、制度法治化,不會翻臉不認人,以及根深柢固的產業技術和聚落等先天優勢下,加上近幾年政府相關單位在賦稅、融資、技術升級、工業區產業定位的改革,讓台灣更具競爭力。」在高雄縣負責招商的建設局工商服務課課長黃國平有感而發地說。
積極因素:台灣投資環境變好
以租金優惠來說,經濟部於○二年推出工業區土地租金「○○六六八八」方案,即前兩年免租金;三、四年六折;五、六年八折的優惠,及所支付的全部租金款項還可抵扣日後購地,截至今年一月底,已吸引九百多家廠商使用,帶來四千多億元的投資,開發六百八十二公頃的工廠土地,並創造近六千億元的產值和七萬四千多個就業機會。
另外,為解決廠商用地不足的窘境,也積極釋出台糖公司土地,以協議出租或設定地上權方式供產業使用。或由各縣市提出轄區內有閒置或低度利用土地之開發計畫,推出前四年土地免租金,後六年減半,「四免六減半」的政策優惠。
而近年來國內在廠商融資方面也有長足進步,譬如為分擔銀行辦理中小企業貸款之信用風險,提高貸放意願,而辦理「火金姑」,藉由產業龍頭企業(如中鋼、中華電信等)與信保基金合作,提供上、中、下游企業及協力廠等取得資金,也祭出融資貸款專案嘉惠廠商。
另外,目前各工業區皆由以往的綜合工業區轉型為特定產業工業區,藉由重點、聚焦的旗艦產業,形成產業聚落。而經濟部旗下的十六家財團法人研發單位,則進駐各工業區設立研發中心、標準廠房或育成中心,協助技術診斷及研發輔導,再配合相關研發補助,解決台商回流後技術升級的瓶頸。
「除了制度改良,工業區承攬單位的積極招商,才是我願意根留台灣的原因。」以生產節能的螺絲製造設備機器的國聯機械總經理陳志宏表示,在十五年前即開始評估赴大陸設廠,但在舉棋未定之際,幾年前由於新設的高雄環保園區配套完整、土地租金便宜又有研發補助,加上主管的高雄縣政府和台開公司招商積極,有問必答並快速解決,使得歷經十多年的評估,他仍然決定進駐環保園區。
陳志宏指出,自從政府成立台商回台專案小組,協助有意返台投資的台商覓地、融資和研發補助諮詢轉介,讓廠商受益匪淺外,高雄縣政府積極招商態度最令他難忘。
高雄縣政府建設處處長黃益雄表示,幾年前縣長楊秋興有鑑於縣內工業區招商遭遇瓶頸,因此積極向中央爭取,將縣辦的本洲工業區納入「○○六六八八方案」。
而為了讓工業區產業發展聚焦,更爭取於本洲工業區設立環保園區,也要求中央將南科高雄園區定位為綠能、生技醫材的製造重鎮,並給予資源補助。
政府祭出方案/健全台灣工業區體質
同時,為了簡化廠商設廠程序,則整合了縣內消防、環保、建設、都市計畫為單一窗口,使以往動輒半年至一年的設廠申請,縮減為九十天內。
而楊秋興大刀闊斧的改革也獲得廠商的支持,除了本洲工業區成為台商回流率最高的基地外,位於縣內的南區環保科技園區,更是全台進駐率最高的環保園區。
總之,在全球化的市場,大陸投資競爭力轉弱便是台灣的機會。惟多半台商認為,在比較兩岸條件後,事事講求民主、程序的台灣,法源不夠彈性、公務人員害怕動輒得咎而過分小心行事影響行政效率等,是台灣工業區發展最致命的瓶頸。因此如何振衰起敝,進一步掌握產業發展先機,將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