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04年11月25日 星期四

何壽川 擁抱生技大夢

作者:宋漢崴 │ 攝影:陳宗怡
出處:2004年11月號《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第221期 

生技產業雖列為國家雙星產業,一路走來卻命運多舛,投入產業推動愈益積極的何壽川,不收手,還動作頻頻,長跑摘星之路,他走得堅定。

 8月25日,艾利颱風夾帶著狂風暴雨席捲台灣。

     當天,行政院2004年產業科技策略(SRB)會議雖然照常舉行,場內卻也是風雨飄搖,「2002年,台灣曾是亞洲發展生技產業最具競爭力的國家,如今卻被南韓及新加坡超越!」

永豐餘董事長何壽川以行政院科技諮詢委員會召集人的身分勃然開砲,滿頭銀髮的他,直指著國際調查數據發聲,句句鏗鏘有力。

     這已經不是年屆六旬的紙業大亨,第一次對國內生技產業發展說重話;去年底何壽川就明言指出,未來三年,是台灣發展生技產業的關鍵期,「如果不把握,以後難以翻身!」

     風雨過後,大家都在問:圓融內斂的何壽川,為什麼如此生氣?

     從十年前成立永豐餘紙業集團內部「綠色產業小組」,開創業界之先投入生物技術,至今出任經濟部指導下的財團法人生技中心董事長,何壽川儼然成為該產業的指標領袖。

     一改過去經營永豐餘紙業的低調作風,何壽川頻頻為生技產業站台、放話,經常躍上生技媒體版面——這令跑紙業十年有餘的產業記者有些吃味,因為以往很難得見到何壽川幾次面。

     外部關係圓融、內部治軍甚嚴,何壽川的行事風格,像極了永豐餘「外圓內方」的企業標識——絲毫不打折的執行力。據瞭解,急性子的何壽川午夜兩點交辦事項,早晨七點要看到成果。

     這股執行力如今展現在國家「兩兆雙星」計畫中的生技產業。眼看他大聲疾呼的「三年關鍵期」點滴流逝;一年過去,台灣的競爭力不增反減,落後南韓及新加坡不說,泰國更是一付迎頭趕上的態勢。

     何壽川,怎能不生氣?生技發展的必然性

     「其他沒有條件的國家都在做,台灣可以不做嗎?」何壽川正色指出,台灣必須走生技這條路,一是各國都在計畫投資新興產業;另外,生命科學也是未來趨勢,「這是台灣產業轉型面對的必然問題,而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沒去面對就是完蛋!」

     生技產業不僅面對國際競爭壓力,國內尚存在法規及資源整合等障礙;例如,在8月底SRB會議場合,何壽川也為「技術入股課稅」提出呼籲,「許多國際投資因此卻步!」

     約莫一個月後,行政院長游錫?在財經首長會報時宣布「新興工業得以發行認股權證,直到取得股票再課稅」的折衷方案。

     媒體稱此舉為生技產業發展的「大利多」,行政院政務委員林逢慶則把功勞歸於何壽川,「何董的長期耕耘,使得游院長十分重視他的呼籲,沒兩三個星期,就有了下文。」
     生技中心二十周年慶祝大會上,林逢慶的公開讚揚,何壽川來不及閃躲,羞赧得臉色漲紅,與SRB會場上的慷慨激昂形成對比。

生技中心改頭換面
     林逢慶讚揚的還不只這些,何壽川擔任董事長一年之後,生技中心接二連三傳出喜訊,各界為之一振。
     「生技中心的表現,總算在二十周年前夕開始讓人期待,」一位政府官員不留情地指出,生技中心過去領航國內產業發展近二十年,幾乎毫無斬獲。

     有別以往多由經濟部次長出任的慣例,何壽川是第一位由民間出任的生技中心董事長,舉手投足大家都在看,「找何壽川擔任董事長,就是希望借重他豐富的產業經驗,」台北市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首任生技中心執行長田蔚城表示。

     在何壽川與現任執行長黃瑞蓮於台美多次往返、工研院居中斡旋以及美商中經合創投資金挹注之下,7月底生技中心正式與美國史丹佛研究中心獨立出來的Bridge製藥公司簽訂合約,未來三年,將引進至少450萬美元的商機。

     此計畫同時涵蓋國家衛生研究院、中研院兩大機構,三至五年內,大伙將共同著手一百項新藥計畫,在國內可以說是破天荒合作,打破長久以來研究機構各行其是的僵局,「以我的年紀,似乎可以開始當機構間的媒人,」何壽川打趣地說道。

     曾任生技中心執行長的清大教授張子文指出,現階段如生技中心的財團法人組織,不宜投入過多心力於基礎研究,而要著重於技術移轉,走入國際社群,「何壽川領軍的生技中心正是朝著這個方向前進,」他說。

方向對了,機會就來了
     日前美國俄亥俄州州長塔弗特(Bob Taft)率團來訪,唯一非官方產業行程,就是與生技中心簽訂雙方商務及技術合作意向書,預期明年將會正式展開技術、資金等實質合作。

     訪問過程中,何壽川亦步亦趨於塔弗特身側,不僅充當隨行翻譯,還是活資料庫,當塔弗特稱讚國內生技人才素質優異,何壽川沒等智囊團插話,立即提供國內生化相關院所畢業生數字,以及台灣生技產業的區域定位,「董事長對生技事業展現出的熱情,令我印象深刻,」塔弗特事後表示。

     對生技產業特質不熟悉,要求短期資金獲利,是企業財團最為業內人士所詬病的「大戶心態」;前後十年有餘,投資不下十家生技公司的何壽川,也曾飽受外界對傳統產業跨足生技領域的質疑。

     何壽川到底懂不懂生技?最懂生技的「門外漢」

     事實上,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機械碩士的他,現在是業界公認最懂生技的董事長。

     十二年前的肝病,啟發何壽川對生命科學的興趣,大量閱讀相關書籍下,開始醉心於生技產業。「他是我看過最用功的病人,」國內肝病權威,何壽川的主治醫師許金川回憶。

     一週七個工作天(沒有週休二日),五天的精力花在生技事業上,包含了公領域如生技中心,或者是轉投資的太景生技製藥,以及集團之下的永豐餘生技等等(見圖)。

     每每執行長黃瑞蓮上呈的電子郵件,何壽川都即刻回復,「簡直是real time(即時)!」她笑道。黃瑞蓮是生技中心同仁眼中出了名的工作狂,夜裡生技中心唯一閃爍的那盞燈,通常就是照映著她的身影。

     何壽川也不遑多讓。例如SRB會議中指證歷歷的「亞洲生技競爭力一覽表」等相關研究報告的表格、數據,何壽川都親自參與,一字、一句與生技中心產業分析師審慎斟酌後才發表。

     「我雖然不如他們擁這麼高的科學水準,但對他們的專業有一定程度的瞭解,」他自信地表示,任何事情要成功,就是一個信仰,如同宗教般全力奉獻。「投入生技產業真的要多下功夫、多讀書。」

     「我為弟弟感到十分驕傲!」何壽川胞姊、再生緣臍帶血董事長的何美慶露出欣慰的微笑,談到令她「不捨」的小弟,言語已是多餘,榮耀早已寫在姊姊臉上。

     何美慶回憶父親——永豐餘創辦人何傳,勤儉好學、刻苦待人,似乎在何家小弟何壽川身上得到印證。當年以優異成績獲得威斯康辛大學獎學金的何壽川,九個月內修得碩士,繼續攻讀博士是他原本的夢想,「不過為了讓爸爸安心,弟弟決定趕快回來繼承家業。」

     回國兩天之後,何壽川就被何傳派到高雄久堂紙廠上班,從基層做起,「那時為了安裝廠房新機,他甚至三天三夜沒闔眼!」一位媒體記者指出,何壽川在永豐餘地位如此穩固,就是因為他一步一腳印,「沒有讓人說話的餘地」。

     當時他的踏實態度早已傳遍產業界,與永豐餘淵源甚深的台塑集團董事王永慶,特別喜歡這位後生晚輩;據說王永慶曾為了和這位甫回國的青年才俊「好好聊一聊」,當下取消之後所有客人的拜訪。

     至今,何壽川口中敬愛的「王叔叔」,始終是他心中的模範。永豐餘從不放棄每一個獲利機會,提倡簡約,其實部分源自於王永慶的經營理念。

     何壽川嚴以律己,對部屬工作紀律的要求也不輕鬆,尤其針對「綠色事業」的實踐,「董事長更是帶給我們極大的壓力!」工紙紙器總經理鐘弘治苦笑。

     以推動通過國際「大豆環保油墨認證」(低揮發、少沾黏,無毒性植物油墨)為例,可窺出何壽川緊迫盯人的程度,從農曆年初三就追著子公司中華彩色總經理曾一淙問成果;親自打電話,追究桃園彩盒廠廠長進度;甚至連公關部門也得承受限期召開記者會的壓力。

     「短期來看,這些動作甚至不能帶來明顯收益,」桃園彩盒廠廠長邵礦慰眨了眨眼,「不過董事長總是這樣,看得遠,看的是企業使命、生態保育,」三十出頭的邵礦慰,是永豐餘最年輕的廠長,當年由何壽川親自面試,為的是拔擢青年才俊,長期培養。

     「我感覺得出來,這是他喜歡做的事,他做得很高興,」何美慶肯定地說。

     早期因為製紙需求投入快生樹種研究的永豐餘,率先切入生技市場其來有自。目前集團內部的投資主軸分別是有機食品及製藥市場。

台灣的大長今

     據瞭解,有機食品的市場價格是一般非有機食品的三至十倍,全世界有機食品仍有99%市場未被開拓。日本《流通週刊》預估有機市場到2007年的全球商機將超過1500億美元。

     在業界以養生聞名,不菸不酒、無鹽無糖,何壽川奉行已久,最近談到永豐餘的有機大業,總樂得以知名韓劇「大長今」點出有機食療的願景。

     「土地的養分全部都儲在根莖葉裡了,這就是有機食物為什麼重要,」何壽川愈說愈起勁,「長今發現,御膳房的料理必須與藥理完全搭配,便能讓人健康,這樣的訊息給我很大的鼓舞與啟示。」

     負責攻略有機市場的永豐餘生技(昆山),目前由何壽川二十七歲的女兒何奕佳職掌兵符,常駐大陸的她指出,中國大陸是生產有機蔬果的絕佳基地,氣候、土地多元化得以提供充足原料以支援量產。

     永豐餘生技(昆山)以自有品牌「綠屋」銷售歐日超市的有機、減農藥蔬果,每年營業額已達千萬美元。永豐餘生技的另一產品「霍山石斛」,則是以栽培困難度高,在大陸被視為特許管制的中藥,每公斤最高可賣到1萬美元,目前除了推出少量保健食品禮盒外,也透過陽明大學進行新藥的動物實驗。

     製藥研發方面,何壽川看好前國衛院生物與藥物組主任許明珠領軍的太景生技。

     永豐餘約持有10%股份的太景生技,年初完成3800萬美元的增資,雖然離目標6000萬元尚有一段距離,但今年在生技投資普遍不順的環境下,太景的表現仍是箇中翹楚。

     生技製藥其實並非何壽川原本規劃投入的方向,而是因為之前與許明珠曾有共事的經驗,彼此「英雄惜英雄」,加上經濟部以及開發基金力邀永豐餘挹注太景的研究,何壽川也就順勢出馬擔任董事長。

     在太景例行的「研發經營委員會」上,何壽川掌握資訊的精準,讓許明珠印象深刻,「他很看重研發的地位,也能兼顧商業化的經營。」處事嚴謹的許明珠,拒絕在太景「尚未有具體成績」前接受任何訪問,談何壽川,沒有溢美之詞,兩句話,說得中肯。

     他堅持成員不但要有學理的基礎,更要有產業的視野,如此才得以與世界競爭。太景的團隊大多具有國際藥廠工作經驗,譬如許明珠本身就是羅氏藥廠研發部門主管。

     「如今台灣製藥界的悲哀是,沒有屬於自己的藥,所有藥都是等別人開發完後再給我們用,」何壽川以亞洲人的肝病、風濕性關節炎為例,倘若台灣得以自行研發,就有走向國際舞台的機會。

     如今太景自行研發的四項新藥進展順利,其中類風溼性關節炎及器官移植抗排斥兩項新藥即將進入動物毒理試驗。

好膽麥走!

     在《遠見》採訪過程中,何壽川像頑童般露了一手旗下事業部的「新發明」,他對著一張像聖誕卡大小的空白紙卡,講了幾句祝福的話,不一會兒功夫,紙卡就自動播放方才近三十秒的錄音,令人稱奇。

     從首家發行ECB(海外可轉換公司債),到十二年前率先成立元太科技,專供中小尺寸面板戰局,何壽川領軍永豐餘的作風,就像展示那張紙卡,重視研發,也堅持創新。

     除了持續朝生技之路邁進之外,年底前還將增資及成立兩家子公司,分別為兆伸電訊以及永豐餘射頻科技(YFY RFID Technologies)公司,總投資額近新台幣1億5000萬元,跨足到電訊產業。

     「何壽川樣樣都想搶第一,都想當龍頭,」同業推測,因為永豐餘本業近年來獲利不如預期,所以頻頻轉投資。「互相支援的企業團隊,才能抵抗周期性的各別產業消長。」紙器總經理鐘弘治則不以為然地回應。

     也有資深媒體人表示,縱使何壽川看得遠,卻打不準,就拿專精中小尺寸面板的元太科技來說,在國內面板產業的「年資」僅次於已經合併入友達的聯友光電,不過元太的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發展一路走來卻是坎坎坷坷。

     去年元太科技終於開始獲利,中小尺寸需求近期亦頻頻看俏,不過十年的醞釀,「以國內短線獲利操作的角度來看,投資人受得了嗎?」一位資深產業顧問甚至表示,元太大器晚成或許不是因為技術跑得太快,而是經營失當,「是否真正地動用了集團資源全心投入?」

     「好膽麥走」,何壽川對元太斬釘截鐵的一句回應,道盡了他的堅持——只是生技產業摘星長跑路遙遙,是否會是另一個元太科技翻版?

     何壽川的國際宏觀,在業界領袖確實是屈指可數,不過苦思如何「追著國際跑」之餘,還必須回歸「讓國際追著跑」的投資本質。「像王永慶,無論勾勒什麼樣的事業願景,還是回歸市場務實面,」媒體人表示。

     不僅如此,產業發展需要「一群」明星的號召,就像晶圓雙雄、面板五虎的聚落效應,市場熱鬧,資金才會注入;生技產業單靠何壽川奔波勞苦,顯然孤掌難鳴。「像何壽川這樣的業界領袖,要愈多愈好!」張子文熱地切表示。

     即使外界檢視與期待參半,何壽川的生技長跑,不會因此而停歇。在南港生技園區的開幕儀式,他的致詞說明了當下的心境,「有一天也許大家都走了,不過我們(指生技中心)還是會在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