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02年2月3日 星期日

西部大開發:不該忽視的4個問題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02年2月03日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今年要認真落實中央關于西部大開發的一系列戰略部署和政策措施,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這里筆者結合實際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西部大開發究竟依靠誰?

    從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踐看,兩年來,總的形勢是令人鼓舞的。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仍然沉溺在計划經濟時代的思維模式之中,主要表現在:(1)存在嚴重的“依賴心理”。認為西部大開發本質上是國家行為,國家應該負起全部責任來,不可能采取“市場經濟模式”或“西部地區自我發展模式”,斷言西部地區如果能夠自我發展,西部大開發也就失去意義了。(2)存在著某種“索償心理”。認為東部地區的發展是國家政策所致,為了確保東部地區率先富裕起來這個“大局”,西部地區聽從國家的安排,作出了犧牲,現在應該得到回報了。(3)存在著比較普遍的“埋怨心理”。認為國家對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沒有什么實質性的舉動,國務院出台的政策措施含金量太小,感到“積極性”受到了影響,有的甚至產生了“走著瞧”的心態。總之,在他們看來,西部大開發一切有賴于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機遇似乎就是從國家獲得前所未有的各種支持和好處,自己則無能為力。

    這樣來搞西部大開發,結果必定堪憂。如果不是抓住機遇艱苦奮斗而是抓住機會“等、靠、要”,只靠他人的積極性而無自己的積極性,我們搞西部大開發從一開始就失敗了。在我國發展的現階段,中央財政的轉移支付也好,積極財政政策之下的國債項目也好,對東部地區財政資源的汲取也好,顯然都有一定的限度,注定不足以包辦西部大開發。國家和東部地區的財政資源對西部大開發只能起到啟動、引導和扶持的作用,根本上還是要靠西部地區自己,本著“要抓住機遇而不可喪失機遇,要開拓進取而不可因循守舊”的精神積極行動,這是關系西部大開發戰略成效的最主要因素。

    西部大開發究竟開發什么?

    表面上看,西部大開發就是上項目搞工程,似乎是一個單純的投入產出過程,不少人看重的也只是項目和工程。這是一種膚淺的理解。上項目搞工程只是一個手段,一種方法,決不是目的本身,目的在于逐步培育起西部地區自主發展的能力。因此,西部大開發在主體精神狀態的層面上,要開發的是積極進取、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決心、信心和意志﹔在經濟發展動力的層面上,有決定性意義的也不是項目和工程,而是能夠長時期起到根本性推動作用的自主發展機制。

    在當前起步階段,西部大開發尤其要注重開發和培育以下自主自立的發展動因:(1)創業精神。創業就是不甘貧窮落后、不愿等待而立足自己艱苦奮斗的活動。市場經濟是以人民群眾普遍的創業積極性為基礎,本質上是創業經濟,創業精神是經濟發展最寶貴的資源和決定性因素。(2)市場環境。西部地區計划經濟體制的積澱深厚,一定程度上又受到自然經濟因素的強化,西部大開發要弘揚創業精神,當務之急是花大力氣培育市場環境即適宜的創業環境,包括培育和建立各種市場尤其是要素市場,引進和建立各種市場化的產權制度與分配制度等等。(3)自主發展能力。西部地區自主發展能力的形成,基本上取決于3個要素:創業精神、市場環境和資本原始積累。有了一個較好的市場經濟環境,有了人民群眾普遍的創業精神,只要能夠突破資本原始積累這一關,西部地區就能形成自主發展的能力。

    共同發展還是共同富裕?

    以上問題,與一些人把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直接目標定位在共同富裕上有關。他們對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指導思想,作了絕對化的片面理解,認為西部大開發是為了體現和實現鄧小平所說的第二個“大局”,也就是先富起來的東部地區幫助西部地區實現其后富,達到共同富裕。這種理解把有機統一的過程(共同發展)和結果(共同富裕)分割開來,舍棄過程而只求結果,因此必然忽略需要自己付出艱苦努力的共同發展,從而把西部大開發看成是國家的責任和東部地區的應盡義務,可以理直氣壯地“等、靠、要”。

    然而,黨中央在兩個大局和西部大開發問題上所講的,實際都是發展的兩個大局,先發展與后發展即協調發展的觀點﹔講到共同富裕,也是從發展的角度展開的,“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帶動”的是“發展”,有個共同發展的過程,經過這個過程,才能“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個長遠的或者說最終的目標,并沒有簡單地講“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

    將共同富裕作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直接目標,要害在于把西部大開發實際看作是一個分配問題,而不是一個發展問題,因而把完成西部大開發的歷史重任,主要壓在中央財政對社會財富再分配的功能上。然而,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很長的歷史階段上,根本任務都在于盡快發展生產力,“發展是硬道理”,是壓倒一切的,我們在分配方面的原則,也還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這實際也是從發展出發的原則。西部大開發戰略只是就其歷史作用來講,“關系”到“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不等于現在就要直接實現共同富裕的歷史任務,沒有共同發展,何來共同富裕?一個依然存在甚至較為明顯的富裕差距的長期共同發展過程,是不能逾越的。現在就把共同富裕認定為西部大開發戰略所要直接實現的目標,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是有害的。

    資本原始積累的著眼點放在哪里?

    最終形成自主發展機制,必須突破西部地區的資本原始積累,關鍵是要找到正確有效的途徑。西部地區很難指望通過自身產業的逐步發展來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東部地區那些曾經行之有效的途徑也已經很難再“復制”使用,因此,新的可行途徑只有大力引進外部資金。問題在于,現在西部很多地方是把引進外部資金的著眼點放在爭取國家資金上。我國作為人均GDP剛剛超過800美元的發展中國家,每年能夠用于西部大開發的資金注定不會太多﹔西部大開發又覆蓋12個省市自治區,能夠實際投入到每個地方的資金必定有限,因而不可能通過“跑部進京”來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有鑒于此,西部地區引進外部資金的著力點,應當放在引進外部社會資金上,大力引進境外資金和東部地區的資金。

    以引進外部社會資金為主要途徑來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關鍵,是切實改變招商引資的方式。西部地區拿不出那么多的錢來搞基礎設施等需要大量投入的硬環境建設,應當把力量集中在投資軟環境的改善上,以最大的誠意、周到的服務和高效的工作,去彌補投資硬環境的不足﹔同時,立足本地的資源優勢和市場機制,采用“資源資本化”的方法,創造各種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來吸引投資者。資源資本化,是運用市場化的各種辦法,把各種資源開發的權益轉化為能夠為本地經濟發展服務的現實資本。例如,在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建設方面,通過出讓特許經營權的方式,創造 B OT等投資機會﹔在礦產資源開發方面,通過礦業權市場運作的方式,創造風險勘探、合作開采、租賃經營、壟斷經營等投資機會。(肖勤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