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99年12月3日 星期五

推行二次土改以農地改革為主

推行二次土改以農地改革為主

農發條例爭議k國土規劃篇
開闢農業科學園區 讓未來農業企業化、專業化、系統化

【1999-12-03/聯合報 民意論壇 陳國成∕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台中市】

混沌的政界,很長的一段時間,沒能見到政務官肯為政策負責,姑不論此一政策是否正確。農委會主委彭作奎坐在「農為國本」的匾額下,以堅定口吻表明「政務官辭職不是兒戲。」此一風範值得大家肯定,更值得為官者效法;至少當今內閣中也有風骨之士,希望彭先生能貫徹到底,勿令學界和國人失望。

坦白說,我們國家已經很久沒有救亡圖存的農業政策,農業一直落在下風,農村建設與都市發展差距愈來愈大,農業人才日漸凋零,農職院校一個個消失,農學研究黃金時代不再,農民以老弱婦孺為主體,百萬農業大軍成為幻影,精緻農業成為觀光的商標。農村金融弊端百出,農產運銷失控與阻滯,傳統農作往往無利可圖,微薄利潤又操縱在中間者之手,加入WTO受到最大衝擊便是農產品。

地震和颱風的災害,在在驗證我們的水土保育工作的缺失,令人膽寒的「土石流」和國人口腔的腥紅汁液,告誡了大家檳榔問題不容忽視。過去的豬瘟口蹄疫橫行,一個半月後,台灣養豬業便全面淪陷,十足證明落伍的密集式養豬方法,未曾做好畜產廢棄物處理,不僅破壞環保汙染水源,同時也無法防禦瘟疫的襲擊;如今絕跡四十六年的炭疽病又來叩關,對於高溫重濕的台灣氣候條件而言,確實是一大考驗。而農業主政者的消極態度,被動性的作風,固守著「農地農有,農地農用」僵化的農地政策和長期以來的「零成長」的農業貼補政策,完全沒有開創的風格,對於未來廿一世紀是屬於環保的世紀,以及生物科技的龐大潛力之準備作業,全然未能掌握真是萬分可惜。於是總統大選將至,變質的「農發條例」成了一時的選票綁樁。農田可以任意蓋農舍,最後農民變成「非農民」、農地變成「非農地」,而農舍一定變成「非農舍」。

為今之計應該推行「第二次土地改革」,徹底進行國土規劃作業,提出具體可行方案,完成立法手續,嚴格遵守實施。施政者應顧及台灣的環境生態,發揮農工業制衡作用,選擇農業資源豐富地區,倣效工業科學園區的模式,開闢農業科學園區,串聯起農業學府和研究機構,統合各級農技人才,從事生物科技發展和產銷新型市場,奠立示範農林花卉產業園區的基礎。

對都市邊緣土地若屬公家:如市有地、台糖公司土地,規劃國宅或商業用途,應該只租不賣,以平價供應無住屋市民取得「使用權」。至於工業用地應該嚴格劃定,形成網式工業園區、整體開發、注意公共設施安全、符合環保條件後再行訂約出售。至於山坡地和水源地一律凍結,堅決拒絕開發,已建住屋全面做好固基護坡工程措施,注意路基橋墩加以維護,嚴防砂石業破壞。最重要的土地改革應放在農地改革,台灣農業的現代化宜注重生態平衡、科技生產和觀光農牧上,這絕非現有農民和農村組織的能力可以做好,訂定新農業政策,保護水源、清理河川,讓山地榮民和原住民,投入治山防洪的水土保護工作崗位;代替高山農場和濫植濫墾及盲目狩獵的原始落伍作業。而平地經過規劃評定,建立綠地區隔及分級農田,讓未來農業步入到企業化、專業化、系統化、產銷化的目標上,改變「耕者有其田」的舊有土地改革政策,進步到「農民有其地,而耕者用其田」,此「耕者」為專業者,農民是土地的擁有者,從事農作宜加強農事專業訓練,同時注入農業科技的新生力軍,使土地生產力提高,並且發揮出農產品管和環保生態功能,方屬上上之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