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從連戰買農地看農發條例的爭議
【1999-12-04/聯合報/2版/要聞】
當「農發條例修正案」引發強烈議論之際,竟然傳出副總統連戰及其父前內政部長連震東,在四十年前曾以「假農民」身分購置「農地」五筆;後來這些農地變成了商業用地。據謂,若以目前市價計,連家因此可獲利達十餘億元。這件連府購地的往事,若與如今「農發條例」所引發的種種議論對照而論,實有許多發人深思的啟示。
根據連戰的財產申報,坐落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五段的這五筆土地,上面已蓋滿高樓,目前確實登記在連戰名下。現在引起的議論是:一、這五筆土地原屬「農地」,據當時法規,「非農民」不可購置「農地」;但連震東當時任內政部長,連戰當時是台大學生,其後則在美國留學,應當皆不具「自耕農」的身分,然則,如何購得這五筆「農地」?二、連震東當時即是政府大官,極有可能熟知「內線資訊」,倘購地時即預知「農地」即將變成「商業用地」,則恐不免涉及運用政治特權來圖利私囊。三、相對而言,當時將「農地」售給連府的「農民」,倘若因不悉「內線資訊」而平白將「點土成金」之機緣賤售他人,則這類交易不啻是對於政治弱勢者的剝削,對售地者極不公平。
由於出現這類議論,所以連府購地雖屬四十年前的往事,甚至可能已失法律追訴時效,但若將此一個案,與目前「農發條例」引發的種種社會疑慮對照以觀,實多可以相互參證之處,值得全民深入探究。正因如此,副總統辦公室發言人如今似乎首應對連府購置這五筆農地的「事實」部份,向社會作出說明;包括,連家父子當時是以何種身分購得土地,購得土地後「地目」是否變更,及投資損益如何,等等;倘若迴避這些「事實」的陳明,卻去指摘舉發者是否另有政治動機,這就是顧左右而言他了。
連府購地事件對於「農發條例」具有參照作用,是因為:一、「農發條例」所反映的政經環境,也涉及「真農民」與「假農民」的問題。民間普遍希望相關政策能照顧「真農民」,但同時也對於虎視眈眈的「假農民」深具疑慮。二、目前「農發條例」所面對的「假農民」,包括地方政商特權與農會等,較諸四十年前的政治特權,更具結構性及組織性;這些「假農民」早就進行「養地」,擇肥而噬,倘若最後竟被這些人得逞,則委實是對社會公義的一大戕害。三、相對而言,其實此際有許多「真農民」早已成為「人頭」;在所謂的「政策利多」中,他們並不能獲得實利。
何況,「農發條例」所面對的問題,其嚴重性已遠遠超過某一政治家族是否從土地投機中獲利的問題,而是攸關整個農業政策、國土規劃及國家生存策略何去何從的問題。社會厭棄個別特權人士以假身分從農地買賣中獲取暴利,已是人同此心;但這次的「農發條例」風波,如果使「掛羊頭賣狗肉」的國民黨團版本在立法院強硬闖關,事實上將造成的後果不止是「假農民」等中間炒作者、剝削者繼續獲取暴利,而且輿論所倡議政府應長期規劃農業及農地政策積極轉型,也可能因此失去落實的契機,徒留一些永遠無法復原的後遺症。我們如果以當初「老丙建」突兀地為山坡地的開發建設放寬後門之事作比較,就可見出:建商攫獲暴利固然是對社會正義的侵害,但為害更烈、乃至難以復原的,乃是山坡地上一幢幢高聳危樓的「奇觀」,為圖利少數人的錯誤決策留下見證。這次爭議的「農發條例」中,有關「農舍」的思維,或可類比於農地中的「老丙建」。事態嚴重至此,農委會主委彭作奎不惜以辭官為代價,希望為此案爭取到多一點的輿論重視和重新折衝的空間,其心情之沈重,可想而知。
國民黨團版本的「農發條例修正案」的付委報告案,昨天在立法院遭到否決,退回程序委員會重新排定。同時,這幾天以來,從行政院到立法院,從執政黨到在野黨,包括各黨的總統參選人在內,談起此案皆出現各種迂迴的說詞,或有「新鄉村曲」之說,或聞「水噹噹的農村」設計,或以「照顧農民的最大權益」含混應付;但說穿了,多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不願「說清楚、講明白」長期農業政策為何。倒是地政學者提出建議,只在農舍問題上打轉根本是錯失焦點,也更見出「選舉綁樁」的用意。這個問題,實應回到農業政策的基本面上思考。
我們日前在社論中曾主張,徹底打破「農地農有,農地農用」的禁錮,將農地問題的解決方案,大幅提升到「土地再改革」、「國土再規劃」的高度來討論。如今備受爭議的國民黨團修正版本在立法院暫時遭到退回,似乎應當給予這個修正案一點再受公評的空間。我們仍要呼籲,執政黨從整體農業政策和國土規劃的角度重新思考此案,千萬不要又增加一個選舉綁樁紀錄,以田園變色的代價為執政黨的短視近利留下見證。
連戰購買農地畢竟是四十年前的往事,如今既已明知情勢又將演變到幾乎完全一樣的狀況,且勢將造成更為難以收拾的後果,則自然就應懸崖勒馬,不能眼看著把大家推到山谷下去。
【1999-12-04/聯合報/2版/要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