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97年4月26日 星期六

《社論》人神共憤 籲全國民眾齊力拯救白曉燕

《社論》人神共憤 籲全國民眾齊力拯救白曉燕

藝人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遭歹徒綁架,刑事警察局長楊子敬呼籲全國民眾協助破案。據目前所瞭解的案情顯示,就讀高二的白曉燕是在上課途中遭綁,歹徒剁去她一隻手指,向白府勒贖五百萬美金。歹徒犯行之凶殘,可使人神共憤;胃口之大,亦堪驚世駭俗。如此大案,警方雖已有查緝對象,但白曉燕仍下落不明。我們除了在此呼籲全國民眾一同協助破案外,對近年治安之敗壞不禁又平添憤慨。

白冰冰是位逗趣的藝人,如今卻遭如此傷痛的真實人生;兩相對照,尤其令人有一種充滿無奈的荒謬感。這半年多以來,擄人勒贖、強姦殺人等等重大刑案不斷,雖說時時喧騰而使社會討論顯得疲乏,但只要我們尚存一絲人性,就不可能對這些悲慘事件麻木不仁。白冰冰是知名的藝人,有些人也許從她的財富滋生聯想,認為給了歹徒可乘之機。但現今問題是,有錢有地位者固然容易成為歹徒覬覦的對象,而默默無聞、安分守己的小老百姓,也總是生活在不安全的陰影之中,不知什麼時候會無端招惹什麼災殃。婦女夜行、車禍糾紛、公眾場合的意外、公寓大樓的死角、乃至校園暴力問題等等,人們生活的環境中危機四伏。我們如果只在「治安不佳」的題目上作文章,是小看了問題,只在「社會生病了」的判斷上沈重呼籲,又顯得太過陳腐無奈。但問題究竟何在?我們要怎樣解釋這個富裕社會的種種病態?

關於台灣生活環境不安全的問題,近年來各種討論層見迭出。有從人性面發言,分析台灣人民如何急功近利、貪婪成性;有從政府管理面著眼,認定法令落伍、管理失效;有從硬體面入手,檢討公共設施百般缺失、安全陷阱;有從政治結構面出發,痛斥黑金當道、政商勾結;有從治安績效面檢討,直指政府掃黑行動如何破壞了黑道秩序,反而使得嘍囉小鬼橫行當道......這些討論,各有各的依據,各有各的道理,也都各自指出了問題的部分原因。而當這些所有的病源、病灶匯聚在一起,的確形成了社會秩序網絡的一個大黑洞,補不勝補,以致今日諸般治安問題的病徵接踵呈現。

但將這些問題逐一予以個別討論,卻又常有「瞎子摸象」的缺憾,所提解決方案也往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例如發生一個劉邦友命案,就把地方黑道勢力清查一番,又發生彭婉如命案,就把計程車業者管理整頓一番。等新聞熱度減低,各種整治便如事過境遷。而重大治安問題持續發生,接二連三,手段兇殘卻又多非臨時起意,像是社會毒瘤的「制度化」,簡直不能以個案考量。然則,社會究竟何以病態至此?

一般而言,社會秩序之形成,總是有其長時期的規範網絡,不是靠單一的力量就能夠維繫長治久安。法律、教育、道德、宗教、價值觀共識等等,總要首尾呼應,才能共同發揮作用。但是,台灣經過這幾年的挑戰權威、價值解構、黑金勾串,還剩下什麼是社會所能共同信任、共同遵循的規則?以言法律,則連憲法都不斷受到政治力量的扭曲,司法貞操受質疑,公權力受打擊。以言教育,則校園裡早就失去道德教育的目標,師生之間不時有各種以大欺小、欺上瞞下的事例發生。以言道德,則非但傳統的約束力量失去作用,今天各種公眾人物所示範者,更大抵都是爭功諉過、毀信背約、為成就一己而無所不用其極的例子。以言宗教,則怪力亂神的現象與功利現實的心態充斥於社會各處,空虛的心靈或從宗教中找庇護,或從各種狂飆活動中尋求宣洩。在人們的生活環境中,既沒淬礪向善的人格示範,也沒有道德和教育對人性的提升,更沒有法治的強制力量--這樣一個社會,怎樣能有秩序的維持?怎樣能有共同願望的追求?怎樣能有在現世的踏實努力,和對未來的期許深望?

一個社會中共同生活之準則,要經過長時期的獎懲機制來發生效果,而產生人民願意共同遵守的信任基礎。今天,簡單地說,這種互信的基礎已經破壞殆盡了。公眾人物所示範於台上者,撒謊也行,作假也行,玩法也行;而人民則普遍不信任司法,不服膺權威,也無視於道德。這樣的心態下,很多人在社會邊緣徘徊,沒有一個支援體系或防護體系發揮作用。然則,社會之病態,固不止是歹徒作奸犯科而已,更是整體凝聚力的渙散。

是的,我們再一次為一個擄人勒贖案而震驚,而哀痛。但這既不是最近的第一個案子,恐怕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台灣社會所受害者,不只是這些重大刑案的被害人,也是受感染而同陷於不安的社會大眾。我們不是要用悲觀的語調和道德訴求,來為台灣社會現況作虛無縹緲的診斷。但若不能承認問題的源由,則什麼「心靈改革」云云不也都是虛假的?我們誠實面對龐大的病灶,且看這社會還有沒有一點重建的希望!

【1997-04-26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