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94年3月14日 星期一

1994-03-15 台積電 投資250億元建晶圓三廠

可望提升台灣半導體產業實力

【記者林宏文—台北】
【1994-03-15/經濟日報/12版/企業產銷1】

台灣積體電路公司成立才7年,前年營業額就已超過有14年歷史的聯華電子公司,去年營業額更率先跨過百億元大關,引領我國半導體產業擠入全球前五大半導體生產國。

獲利率驚人的台積,與美國半導體業的第一張王牌:英代爾公司,同列為去年獲利最高的半導體公司。去年底,台積耗資250億元的晶圓第三廠,也趁熱在新竹科學園區內正式開工。

晶圓三廠的完工,可為台積帶來何種遠景?台積協理林坤禧說,三廠分兩期逐步完成,最終目標可達每月生產8吋晶圓2萬5千片,這個產量比台積目前的總產能還要多;同時,8吋晶圓的製程技術較先進,可以做更高集積度及附加價值的產品,營業利潤會更突出。

台積三廠預計在1995年底完工,1996年就可正式量產,為國內第二座晶圓廠,次於產能僅有1萬片的次微米衍生公司,但領先聯電三廠的建廠速度,在世界半導體先進國相繼投入8寸廠的興建風潮下,台積三廠對提升國內半導體業實力具有相當份量。

去年全球半導體業業績成長率不到20%,但國內多家半導體廠商卻有高達兩倍的營業成績,華邦電子公司總經理楊丁元說,台灣在十幾年前發展積體電路,選擇從個人電腦相關的半導體產業切入,這條路看來算是走對了。未來十年內,在全球個人電腦成長的帶動下,台灣半導體業仍會持續高幅成長。.

台積一開始就堅持走純代工路線,當時沒有人看好台積會有這樣的成績。由於半導體的生產過程,包括從晶片設計、製造、甚至包裝、測試及產品的銷售,台積只選擇為人作嫁的「代工製造」,在投資額動輒百億元的半導體產業中,當年的確受到相當嚴厲的質疑,現在台積董事長張忠謀更堅持台積一定要走代工這條路線。

代工真的是這一行中的搖錢樹?台積總經理布魯克說,全球半導體產能的增加速度,比不上目前需求的成長,再加上半導體大廠如美國電話電報(AT&T)及惠普(HP)等公司已宣布不再提供外界代工服務,因此未來晶圓代工業務仍非常看好。

在明後年國際半導體大廠如英代爾、超微、摩托羅拉等公司投資的8吋晶圓廠相繼完工,再加上半導體業面臨的週期性衰退,完工後產能提高兩倍的台積,如何因應可能接不到訂單的困境?

台積副總經理曾繁城說,三廠的產能會隨著市場需求逐步擴充,同時,在純做代工、不做產品競爭的背景,並與國際大廠保持合作關係的台積,將可以優先獲得來自全球各地的訂單。

然而,堅持不做產品的原則,並不代表台積就沒有進行對產品的研發。例如最熱門的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台積早已從次微米實驗室移轉技術,並進行試產,曾繁城說,目前可達到60%以上的良率,未來也不排除生產DRAM的可能性。

台積最引以為傲的,應屬遍布全球的客戶群及不斷精進的製程技術。目前全球前25大半導體公司,有15家就是台積的客戶,曾繁城說,這種合作關係在各大廠保持七成的產品自行製造,三成的產品委由代工廠加工,以降低投資風險的趨勢下,台積的訂單會「源源不絕」。

製程技術的開發,是台積賴以生存的基礎。類似半導體分工體系中的服務業,晶圓代工重視的是技術、良率、交期及服務。負責研發的台積處長林茂雄說,台積製程技術的開發,將以可販賣、可靠度、低成本、高性能等為基本策略。

以目前台積的技術,在0.5微米的開發上較聯電稍微落後,較之世界第一級廠約落後1至2年,但在未來的發展上,林茂雄說,從1990年的1微米晶圓量產,到1993年底量產0.6微米的產品,台積將在3至5年內趕上世界一級廠商的水平

目前已積極申請股票上市的台積,是否可以再創半導體產業的新氣勢?聯電總經理宣明智說,以台積純做代工的性質,必然要接受市場供需失調的考驗,聯電雖然也接代工,但卻以開發全方位產品的策略導向,爭取市場利潤。

全球資訊產業已漸形成水平垂直分工,台積是否可以在此分工體系中保持不斷地精進,將是未來要面臨的最大挑戰,三廠的完成,將是台積躍進下一個高科技世紀的踏腳石,也是台灣半導體產業升級的重要指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