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24日 星期一

i殤 失落的王安:與藍色巨人交鋒數十載

2010年11月01日 13:34:34

“IBM是美國一流的企業,我們搞的是高科技……我看你,還是到哪個汽車修理廠去碰碰運氣吧!”

  1945年,年輕的王安在美國求學期間,曾想到IBM尋求一份實習工作。面試官員的這番話讓王安羞怒,也許正是此事拉開了王安與IBM數十載恩怨情仇的大幕。

  脫離計算器漩渦

  1949年10月21日,王安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存儲磁芯”的專利。敏銳的IBM馬上意識到這項發明廣闊的商業應用前景,決定購買專利。

  據史料記載,起初王安並不打算向IBM轉讓專利,但對于這項具備前瞻性的發明,當時並無其他公司感興趣,而王安又急需創業的第一桶金。

  IBM雖決定購買,但遲遲未敲定存儲磁芯的專利費。1953年11月16日,雙方終于達成協議。但兩年後,IBM取消了原先擬訂的提成費,並駁回了王安開出的250萬美元的一次性購買費,並且提出該項專利為未決專利申請。

1986年,王安出版了一本自傳《教訓》

  為避免陷入曠日持久的官司,王安不得不接受IBM開出的50萬美元的價格。買賣雖成,但卻沒有形成情誼,而且強化了王安一生與IBM這一藍色巨人對峙的信念。

  王安用這筆錢在波士頓創辦了王安實驗室,並在1955年,正式成立了王安(Wang)計算機公司。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王安計算機公司研發成果累累,如卡片辨認機、自動打字機、無線電打字印刷機、記錄帶辨認機等,王安還成功研制出工程專用數字裝置,如第一臺紐約體育場數字顯示記分板。

  上世紀60年代初,王安公司成功研制了對數計算器,這種計算器的使用更加便捷,投産後,受到市場的追捧,1967年公司計算器銷售額達到425萬美元,是上個年度的8倍。王安公司股票也在這一年上市,上市當日,股票被股東們普遍看好,以每股12.5美元上市,當天收盤的股價竟高達40.5美元。一日之間,王安家族成為擁有賬面財富達5000萬美元的超級富豪。

  70年代初,計算器市場競爭激烈,利潤日漸微薄,加上大規模集成電路即將問世,使得計算器市場前景暗淡。王安經過分析,果斷地決定放棄所有型號的計算器的生産和銷售。十多年前,王安曾毅然決定下馬傳統産品磁芯的生産,成功轉型,但那時是船小好掉頭,此時計算器銷售額已佔王安公司營業額70%以上,王安第二次轉型會成功嗎?路又在何方呢?

1986年,《中國計算機報》對王安公司的報道

  曾讓IBM掌門人昏厥   “怎麼會這樣?為什麼不告訴我?”

  1971年11月,王安公司推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字處理機,引起新聞界的高度關注。史料記載,當時因心肌梗塞住院的IBM掌門小托馬斯·沃森看到報紙上的這條消息時,馬上便昏厥過去了。

王安公司1987年在《中國計算機報》上刊登的廣告

  王安選擇文字處理機做轉型突破口經過縝密的市場調研,他派出一批人馬,深入公司和企業進行調研。調研人員調研期結束後向他提交了一份報告,向他揭示了一個被人忽略的事實:在當時美國稍微成規模的企業中,企業在車間裏的設備投入,平均到每個藍領工人頭上,都在數萬乃至數十萬美元之間,而辦公室的文秘人員,其標配的固定設備是數十年不變的、價值才幾百美元的打字機,這導致其工作效率低下,同時其任務又比較繁重,大多數的文秘人員叫苦不迭。

  當時,美國經濟也在轉型,制造業比重在下降,服務型的第三産業在急劇增長,坐辦公室的白領人員的數量在增加,辦公設備需求正浮出水面,廣闊的市場情景在王安面前清晰地展現出來。

  王安看完報告後,隨即決定在文字處理機和軟件係統上投入大量研發力量。

  1975年,王安公司首次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具有編輯檢索等功能的文字處理機,這種文字處理機可在屏幕上直接顯示文字,可用鍵盤快速修改文稿,能像普通打字機印刷機那樣印制文件。

  王安的文字處理機給當時的辦公室帶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從美國白宮總統辦公室到企業、機構的辦公室,王安文字處理機受到了秘書和專業人員的廣泛歡迎。王安公司利潤直線攀升,1977年,王安公司營業額首次突破1億美元大關。

  1979年,一家叫Micropro的公司推出文字處理軟件WordStar,第二年另一家公司推出Word Perfect軟件。這兩種軟件與王安的文字處理係統完美匹配,有利地推動了王安文字處理機的銷售。

  IBM公司當時深受美國《反壟斷法》制約,無法對王安進行全面反擊,只是固守著利潤豐厚的大型機和小型機領域。

  王安説:“我的成功之道與其説在于天賦,不如説在于通情達理。所謂通情,就是通曉美國國情和世界計算機行業的行情,達理則是明察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和原理。”

  在企業決策上,王安主張簡單明了,不喜歡一批人搞繁瑣的論證和推演。他認為,一個技術問題,不論多麼高深復雜,一般都可以化為一種簡單易懂的方式,而找到這種方式,往往也就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在研究復雜問題時,必然涉及許多變量,要抓住多重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王安的多次正確決策都得益于他這種思維模式。

  上世紀80年代初,王安攜文字處理機市場取勝餘威,全線出擊,把總部搬到了馬薩諸塞州的羅威爾市,建造了一個當時很先進的計算機制造廠,並大量吸收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的人才,著手設計小型機産品,並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王安公司除了在美國本土設立了廣泛的制造和經銷網絡外,還把觸角伸向全球,在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制造、銷售和售後服務的分支機構,成為大型跨國産業集團。

  1984年2月間,美國各大商業報紙上,王安曾連續刊登過一則商業廣告:“請讓我們試一試,我們就會在閣下的訂單上把IBM一風吹走!”

  1986年1月,美國政府準備在全世界的美軍空軍基地上安裝信息管理電腦係統。在公開招標中,有許多大型IT公司參加了競標,其中就有IBM公司。最後,王安公司擊敗了包括IBM在內的所有競爭對手,一舉中標,簽下了為美國空軍基地安裝信息管理電腦係統的合同。這一合同總額4.8億美元,比王安公司此前所得到的涉及金額最高的合同,還要高7倍。

  恨意難消 不與IBM兼容

  比爾·蓋茨曾説,如果王安能再一次完成其戰略轉型,世界上可能就沒有今日的微軟公司,“我可能就在某個地方成了一位數學家,或一位律師”。

  可是IT産業就是這樣殘酷,總是一代新人換舊人,讓你能迅速成名,也能快速衰敗。王安面臨的這次重要轉型機遇就是80年代興起的PC新浪潮,當然王安的對手IBM、DEC也沒有及時把握住。王安對蘋果電腦公司在PC上的努力不屑一顧,他認為搞個人電腦是“聞所未聞的荒唐事”。

  喬布斯的蘋果電腦風光兩年後,IBM醒悟過來了,迅速跟進(詳見《i殤·外企志》係列之《始“亂”終棄,跳舞的大象不帶PC》),急速興起的PC市場把王安利潤最豐厚的小型機和文字處理機擠出市場。

  在嚴峻的挑戰面前,王安醒悟過來,迅速組織研發力量,以最快速度生産出性能可靠、速度超過IBM産品的PC,但王安在執著的不與IBM為伍的信念驅動下,做出産品不與IBM PC兼容的決定。

  此時原來保守的IBM反而採取了激進的開放政策開放相應的技術標準,使得大量的PC兼容機廠商蓬勃興起,這些PC兼容機廠商事實上也就成為了IBM鬆散而又有力的聯盟,圍繞IBM PC和IBM PC兼容機的應用軟件相繼被開發出來。3年後,IBM的個人電腦已經可以運行100多種軟件,而王安的個人電腦卻沒有任何一種軟件可以運行。

  王安此時的對手不是IBM了,而是IBM 們了。王安力圖打破這種局面,他決定釜底抽薪,在IBM PC的兩大支柱上做文章。

  據有關史料記載,王安親赴微軟公司,秘密會見年輕的比爾·蓋茨,稱“我這次來的目的是想邀閣下一同合作”,希望微軟能夠放棄與IBM的同盟關係。而蓋茨卻笑著説:“你的美意使我受寵若驚。其次,我與IBM合作得很好,沒有什麼大的分歧。而且,我們微軟公司還很脆弱,還需要IBM的蔭庇。”

  而王安也沒有爭取到英特爾成為自己的盟友,其由頭可能追溯至早年英特爾的格魯夫對王安的一次拜訪。當時,為了促銷英特爾公司的産品——不是CPU,是一種存儲器,後來成為英特爾掌門人的格魯夫前往王安的辦公室。格魯夫把存儲器樣品放在王安的辦公桌上,然後問:“您是磁芯存儲器的發明者,對于這種存儲器的應用有什麼高見?”王安輕輕地瞅了他一眼,低頭打開手上的信件,然後回答説:“如果你早先問過我這個問題,那你就不可能制造出這種部件。”這讓格魯夫感到羞辱,而且會談期間,王安頻頻接電話,屢屢打斷他們的會談。

  格魯夫在會晤後填寫的出差報告中寫道:“我害怕的是我將被他那深沉的哈欠聲所淹沒。”

  富二代加速企業衰敗

  “因為我是公司的創始人,我要保持我對公司的完全控制權,使我的子女能有機會證明他們有經營公司的能力。”

  談到王安公司未來的管理方式時,王安這樣説。這表明王安不打算採用現代化企業“專家集團控制,聘用優才管理”的模式,而要延續傳統的家族管理方式。

  1986年11月,王安抱著“舉賢不避親”的態度,讓36歲的長子王烈出任公司總裁,除了公司董事會裏的眾多董事和高管反對外,業界輿論也給王安公司貼上了“保守、落伍”的標簽,這個形象對于一個新興領域的科技公司很不利。而王安執意為之,接著又安排幼子考尼特·王做王安傳播公司總裁,後又將其擢升為王安公司高管。

  被寄望“虎父無犬子”的王烈沒有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其實他早在執掌公司研究部門時就表現平平,1983年他宣布推出的十余種産品無一成功。

  王列在用人上,沒有繼承父親的馭才之術,沒有安排好公司三大研發支柱——考爾科、考布勞和斯加爾。本來王安採取“分槽養馬”的辦法,讓他們各自負責一個研制小組,互相競爭,推動公司發展,而王列卻強調內部合作,要統一他們三個人的思想,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這使他們先後離開了王安公司。

  在市場經營上,王安公司“殺雞取卵”的行為大幅提高了維持設備運行所必須的更換軟件的服務費用,即無論誰購買了王安公司的大型機,都必須提前支付5000美元的服務費用,而以前這項費用只需1000美元。

  王安公司與經銷商的關係也在惡化,當這些經銷商因為技術方面的問題用電話詢問王安公司的工程師時,竟要每次收費175美元。

  1983年就進入王安公司工作,後來成為思科CEO的錢伯斯回憶這段時光時説:“(王安公司)脫離了客戶,各種利益照顧得不好。”

  1989年9月3日,垂暮多病的王安下令大兒子辭職,並高薪聘請愛德華·米勒接任。米勒在處理財務問題上有較高水平,上任後,迅速緩解了致命的財務困難。但他對新興的IT産業了解甚少,所以不能正確預測公司新産品的研制進度,也就不能成功地組織人力物力進行研發,無法促進王安實驗室迅速推出新産品。

“他們失敗于沒有接受開放係統,而他們一旦開始著手,又落後太多。”時為資訊開發顧問的特納這樣評價王安公司。

  王安公司經營狀況江河日下,大規模裁員勢在必行。此時的錢伯斯已升至王安公司美國地區總裁的位置,他卻必須要完成裁員4000人的任務,這使得他異常痛苦。他隨即辭職了,在家賦閒了兩個月,直至思科公司向他拋出了紅繡球。錢伯斯多年以後談及王安公司的裁員行動時稱:“他們都是很優秀的員工,根本沒有必要讓他們的生活陷入混亂。”

  黃昏時分

  1990年3月24日,馬薩諸塞州立總醫院,王安去世。走之前,癌症的折磨讓他身受煎熬,而自己一手辛苦創立的公司一蹶不振,則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精神上的苦悶。

  兩年後,1992年8月18日,一則新聞震撼了全球IT界:王安電腦公司正式向美國聯邦法院申請破産保護。而王烈説過的“我們擁有30億美元的年收入,決不可能垮臺”言猶在耳。

  1993年9月21日,王安公司宣布脫離破産法的保護,似乎有東山再起的跡象。但後來的發展證明這是回光返照。

  1999年5月,王安公司被荷蘭計算機服務公司GetronicsNV宣布以20億美元收購。時任王安公司公司CEO的 Joseph Tucci稱,合並後的公司將拋棄Wang的品牌。(姜洪軍)

  《i殤.外企志》記者手記   美版“白帝托孤”未圓夢

  1986年,王安出版了一本自傳《教訓》,總結了自己數十年的經驗教訓。但後人稱,王安最大的教訓是1986年之後幾年的任人唯親。

  在中國念完本科的王安,血液裏已浸透了東方文化的基因,其晚年安排兒子王烈接班的行為,美國人不好理解,但以中國人熟悉的《三國演義》中的“白帝托孤”橋段來解讀,那似乎是人之常情。

  以王烈的才情來説,雖非英才,也非阿斗,他曾在70年代末勸説父親進軍PC領域,由此可見“孺子可教”。如果放在有托孤輔佐傳統的東方,王烈應該能夠得到“顧命大臣”的相助,公司也不會那麼快地病入膏肓。

  可這是在美國,在IT産業,故事的演繹並不按東方劇本進行,王安想好了開頭,卻沒猜到結局。《世界上最偉大的家族企業》一書作者David S. Landes,曾總結出成功的家族企業基本分布在三個領域:銀行業、汽車業、傳統能源行業,在這些領域,家族的聲望和社會影響力可以傳承,家族擁有的資源不會輕易被競爭對手奪走。“那些傳奇式的族長,他們都是勇敢的企業家,自己做得很好,並最終創造了一個王國。”而他們的繼承者只要做到不犯大錯誤地守成,就可讓家族企業綿延不絕。

  而王安公司所在的IT産業,則是一個飛速發展的領域,在這裏,常人水平的守成,會被快速地淘汰。王安是一個世上罕見的集技術與經營才華于一體的天才,其麾下雲集了一批性格各異、才能出眾但又極難調理的人物,很少或者沒有接觸過東方文化的這批人,服膺于王安,但別指望他們會聽命于才情平平的王烈,雖然他是王安的兒子。而王安公司最大的資産就是這批人,就是他們的才氣。

  如果説,王安在面向PC潮流的轉型晚了一步,只是一個大級別的戰術錯誤,還有扳回的空間和余地(IBM就演繹了這一幕),那失掉一大批難得的英才,才是王安公司的戰略性錯誤。王烈説過“我們擁有30億美元的年收入,決不可能垮臺”,證明他沒有認識到人才在IT企業裏的重要性。

  要知道,在王安公司裏,一度人才濟濟,後來成為思科CEO的錢伯斯,當時在王安公司裏,也只是一個地區公司的負責人。

  王安晚年的任人唯親,斷了這批精英人才在王安公司升遷發展的念想,所謂“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托孤夢轉眼成空。(姜洪軍)

  編者的話

  “新聞是易碎品,但要把它當成藝術品去雕琢。”梅爾文·門徹這樣説過。新聞除了當時記者的精深敘述外,還有一個外在的雕琢力量——時間。

  在記錄20世紀中期以來信息化變革浪潮的浩瀚文字中,有一些特質在熠熠閃亮,這些亮點不一定總是成功的榮耀,一些走過的彎路、失敗的技術和品牌,同樣是人類發展史上光輝的實踐。記錄他們一閃而過的瞬間,是本專欄開設的初衷。

  讓我們在這裏重溫歷史,汲取經驗。

  欄目主持人:姜洪軍

  jianghongjun@ccidmedia.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