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8月24日 星期一

電腦界的孤膽英雄——王安的故事

比爾‧蓋茨曾十分認真地指出,如果在80年代那位「眼光遠大的工程師」沒有貽誤戰機的話, 今天可能就沒有什麼微軟公司了。「我可能就在某個地方成了一位數學家,或一位律師,而我少年時代在個人計算機方面的迷戀 只會成為我個人的某種遙遠的回憶。」比爾‧蓋茨講到這段往事的時候,仍然心有餘悸。

這是電腦歷史上一位經歷坎坷的偉人,他的故事還必須從本世紀40年代說起。

1948年美國哈佛大學,製造過第一台機電式「馬克1號」計算機的霍德華‧艾肯教授領銜擔任著計算機實驗室的主任。哈佛的學者此時正與賓夕法尼亞和普林斯頓大學較著勁兒,不願因電子計算機研究項目而仰人項背。6月初的那天,艾肯教授在實驗室裡思前想後,召來了報到上班剛剛三天的新任研究員。推門進來的這位,黃皮膚黑眼珠,正是來自中國的博士生。
艾肯翻閱著他的履歷:中國人年方28歲,上海交通大學畢業;1945年留學哈佛大學,先後受業於兩位知名教授,均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他從碩士到博士僅用了16個月,是電機工程系聞名遐邇的高材生。

教授用銳利的目光,從頭到腳打量著青年人:「交給你一項緊急的任務。請你盡快想出一種方案,一種不通過機械方式記錄和讀出存儲信息的方法。」這位青年人聽著艾肯話語, 居然毫不遲疑地點了點頭。 艾肯不太放心,又強調道:「存儲器,你明白嗎?不是現在用的水銀延遲線,而是另外別的什麼東西。」

中國博士又何嘗不明白,艾肯給他出了個大難題:研制新的儲存裝置談何容易!還在求學讀書時,時刻關注著計算機發展的他就得知,當時那些第一代電腦,儲存程序和數據的裝置都是機電繼電器水銀延遲線裝置,人們絞盡腦汁也沒能找到一種存儲二進制數的最好辦法。不過,教授下達的課題正中他的下懷,他正想用高難度的研究證明自己的學識,為海外華人爭口氣。於是,他肯定地答覆說:「沒問題,我保證在一個月內給你一個滿意的答覆。

以後的三週,青年人把自己關在哈佛實驗室,吃住都不跨出門檻,一門心思用來探索存儲器的奧秘。當他再次跨進艾肯辦公室時,不顯山不露水,雙手捧著一把黑乎乎的小玩意兒,走到教授面前。他說這些東西是用鎳鐵合金材料做成,名稱叫做「磁芯」(Magnetic Core Memory))。艾肯伸出兩個手指拾起一隻小磁芯,小心翼翼放在放大鏡下觀察。透過鏡片看,這些磁芯真像只油炸圈餅,但這「圈餅」也未免太小,直徑不到1毫米,只有芝麻粒大小,用極細的導線穿成一串。從不喜形於色的艾肯微笑了,因為他深知這項發明意味著什麼:圈餅式的磁芯將引起計算機存儲器的一場革命!

這位華人學者名叫王安。1949年10月,他提出了磁芯的專利申請,他後來在磁芯存儲器領域的發明專利共有34項之多。不久,麻省理工學院的傑‧弗雷斯特博士又在此基礎上發展為磁芯儲存陣列,首次使用於「旋風」高速計算機裡,從而使這種磁芯陣列從第一代、第二代直到第三代電腦,統治了電腦存儲器近 20年之久,直到集成電路存儲器誕生。

成功的喜悅使王安感到分外激動,往事歷歷,像「過電影」般浮現在他的腦海中。王安,1920年2月7日出生於上海,自小就舉家遷移到父親工作的崑山縣定居。幼小的王安6歲就進入他父親任教的一所私立小學讀書,由於這所學校不設一、二年級,他上學第一天讀的就是三年級。讀書時,王安經常「逃學」,獨自溜到崑山圖書館,沉浸在科學知識的海洋裡,遨遊於牛頓、伽利略、達‧芬奇的深邃學說中。13歲那年,王安考取了極負盛名的省立上海中學;16歲又以入學考試第一名的成績,走進了上海交通大學的大門。

1945年,他考取了公派赴美留學資格。臨行時慌忙火急,忘記帶上成績單,居然就憑著上海交大的信譽幸運地進入到美國第一流的哈佛大學。王安當然不會丟中國人的臉,他大學第一學期的成績,就是兩個A+和兩個A,很快就躋身於哈佛莘莘學子的楷模行列。

想到這裡,王安博士心中不由得充滿了自信,他堅信自己具備了在美國這爿充滿荊棘的國土上創業的實力,他想把自己的科技發明盡快轉化成科技商品,他要在初露端倪的電腦產業中,為「龍的傳人」佔據一塊「風水寶地」。

王安想要「下海」的消息使他的許多朋友憂心忡忡。「下海」意味著他要放棄5千美元年薪穩定而豐厚的收入,意味著他要面對當時對華裔歧視的美國商界,意味著巨大的創業風險……然而, 王安是個坐思立行的人。1951年6月,他向艾肯遞交了辭呈,懷揣著僅有的600美元積蓄,拖妻攜子,堅定不移跳進「商海」,開始了為電腦產業獨自「闖蕩江湖」的冒險生涯。

王安在波士頓南區一間租來的小房間門上掛出了手寫的招牌──「WANG LAB」,王安實驗室宣告開業,內部僅有一桌、一椅、一部電話,雇了一位推銷員,只有一個產品──小磁芯。一個磁芯可賣4美元,平均一天只能賣出4個,都是王安自己用電烙鐵加工而成。年底一盤存,王安高興得合不攏嘴,他的「公司」賺了約3千美元。除去房租交際費用等日常開支,還獲得了對當時王安來說「甚為可觀」的贏利,雖然這贏利還不到他在哈佛任職年薪的三分之一。

正當「王安實驗室」這隻小船解纜出航,搖搖晃晃駛向大海之際, 一股強勁的風為它撐起了風帆, 王安也在一夜之間變成了富翁。1952年,王安的存儲磁芯引起了IBM公司的興趣,公司的許多高級職員來信向他詢問磁芯的詳細情況,表示願意購買磁芯的專利使用許可證。經過多次討價還價,使王安最初開價的250萬,被壓到50萬成交。IBM不愧是商場老手,在最後付款的時候又生枝蔓,還要「斬」下10萬才肯罷休。王安不願意在談判裡耗去過多的精力,他一心想去開發新的產品,所以很快就同意了IBM的蠻橫要求。幾年後,有人告訴王安,當時IBM一位經理曾得意地炫耀道,他們付給王安的專利費實際上只相當其價值的8%。也就是說,王安本來應該從IBM那裡拿到的應該是500萬!

不管怎麼說吧,王安畢竟有了一筆充足的啟動資金。1955年他把實驗室更名為王安電腦有限公司,在波士頓郊外買田置地80畝,一座現代化的企業拔地而起。正如中國當代科技人員「下海」辦企業一樣,身為發明家的王安首先瞄準的就是高新技術。他毅然決定下馬傳統產品磁芯的生產,根據用戶的需要開發一種名叫LOCI的對數計算器。LOCI是供科技人員使用的桌式計算裝置,功能齊全,價格僅6500美元,這在當時相當便宜,所以一上市就大受歡迎。王安下令乘勝追擊,又接著推出300系列可編程計算器,這兩項產品被譽為王安公司在那一時期的代表作。

市場經濟那隻「看不見的手」玩起魔術來,有時真要使人瞠目結舌。1967年,王安公司股票首次上市,居然就被股民們普遍看好,40萬股票幾個小時即搶購一空。股價連連翻著跟頭暴漲,幾天下來,王安公司的資產總值奇蹟般地升值為近8000萬美元,令美國各大企業刮目。「財大氣粗」的王安博士如魚得水,把巨額資金傾注在新產品的開發上,不斷推出許許多多的「第一」,使他的創新思想得到了最好的顯示。在這段難忘的日子裡,王安公司為機床研製出「王安電子數碼控製器」,為報紙排版設計了「半自動齊行排字機」,以及
無線電打字印刷機、記錄帶辨認機等等各種各樣的新產品。然而,當大規模集成電路半導體芯片即將問世的消息傳來, 王安高瞻遠矚地作出戰略決策, 把公司今後產品開發的方向,直接指向通用電腦,他要使王安公司真正成為現代電腦產業的一顆明星。

60年代即將過去,王安博士坐在公司總部寬敞的辦公室裡瞑思苦想,一份調查報告激起了他更大的雄心壯志。原來,他派出考察多家公司的調研人員,在報告裡向他揭示了一個被人忽略的事實。你看,所有現代工廠的工人,哪個人沒有幾萬甚至幾十萬元的生產設備,唯獨辦公室的文秘人員,僅有的「固定資產」是不值幾百元的打字機,其工作效率低下與任務繁重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更何況美國今後第三產業還要急劇增長,辦公室「白領」人員的數量必將超過「藍領」工人。這爿小小的辦公室,不就是一座尚待開採的金山?不就是一個相當廣闊的潛在市場嗎?

看到這裡,王安興奮地站起身來,迅速召集來一群設計高手,向他們下達了開發電腦文字處理系統(簡稱WPS)的命令。王安的設想,正如他的業餘愛好網球技藝那樣勝人一籌,他的「WPS」雖然與當今中國電腦上廣泛使用的WPS系統不能同日而語,但其構思獨具匠心,似乎在為後來者的成功,默默地指明了一條道路。

new05_3.gif 1975年,王安公司首次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編輯、檢索等功能的文字處理系統。這種「WPS」計算機能在屏幕上直接顯示文字,能用鍵盤快速修改文稿,能像普通打字機和印刷機那樣印製文件,這是一種多麼奇妙而方便的辦公工具啊!每個見到它的人,莫不深切地感到,我們的辦公室裡就要發生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那些以往稱王安為電腦公司的新聞界一反常態,紛紛改口叫它為「文字處理公司」。從白宮總統辦公室到各州州長辦公室,從大小公司的辦公室到各類學校的辦公室,王安的文字處理機受到了秘書和專業人員普遍推崇,它也為公司帶來滾滾財源。1977年,王安公司營業額首次突破1億美元大關。
1978年,王安成為全世界文字處理系統最大的供應商。王安公司憑藉WPS的業績不斷擴大戰果, 1976年,王安把他的總部搬到了馬薩諸塞州的羅威爾市,建造了一個最現代化的計算機製造廠,並大量吸收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大學的人才精英,著手設計VS 電腦系列產品,其中,VS300小型電腦,已接近大型電腦的功能,是市場上暢銷的搶手貨。他的公司除了在美國分布著網絡狀的製造廠和經銷店外,還把觸角伸向全球, 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製造、銷售產品和售後服務的分支機構,成長為一家舉世矚目的跨國電腦產業集團。

1984年,靠600美元起家的王安,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美國《福布斯》雜誌排行榜。據估計,王安家族的財產已達20億美元,是全美80萬華裔中的首富,而且與杜邦、福特、洛克菲勒等億萬富翁齊名,名列全美400位巨富的第8名。1986年,王安公司的員工人數超過3萬,營業額高達30億美元,此時,他的實力已經能夠與電腦巨人IBM分庭抗禮。

作為公司總裁的王安博士,確實朝思暮想著向IBM發起挑戰。1984年2月間,美國各大商業報紙上,曾連篇累牘地刊登過一則電腦商業廣告:「請讓我們試一試,我們就會在閣下的訂單上把IBM一風吹走! 」這廣告表明,「大膽妄為」的王安公司,開始公開向IBM「下戰表」,該是報「一箭之仇」的時候了。

向IBM的霸權挑戰必然要在個人電腦PC機的戰場上展開角逐。想當初,當IBM的PC機羽翼尚不豐滿的時候,王安憑著他的VS系列電腦,擊敗藍色巨人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向IBM的霸權挑戰也有不同的戰略,製造PC兼容機的廠家就是成功的戰例。IBM為了從奪取個人電腦市場,曾公開PC機的設計,鼓勵同業仿造。於是乎,全世界凡有製造能力的電子廠家幾乎是一轟而上,爭著從IBM嘴邊分一勺殘羹。更有那麼些大型的製造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名曰生產高品質的PC兼容機,干的卻是挖牆角的「勾當」,終於使IBM自食其果,養虎為患,再也無法控制住PC機這頭「怪獸」。兼容機廠商裡最成功的要數康柏公司。1986年它率先推出386電腦,搶盡了IBM的風頭;1993年它帶頭挑起價格戰;到了1994年, 各公司的銷售業績無可爭辨地表明,康柏已替代IBM,坐上了PC機世界市場的「頭把交椅」。

然而, 1985年當王安博士決定「興兵討伐」 IBM的時候, 審時度勢的結果,卻作出「不與IBM的PC機兼容」的戰略決策。雖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但王安的戰略失誤卻是致命的。他認為IBM雖然龐大,但思想保守,發展緩慢,獨立發展一種高價位並且不與其兼容的機器,正是戰而勝之、取而代之的有效策略。然而,王安沒有看到,進入 80年代以後,由於IBM和眾多兼容機廠商眾星捧月,PC機和軟件兼容性已成大勢所趨,不可逆轉。當電腦網絡熱潮席捲而來時,王安的機器卻因不兼容被排斥於各種網絡之外,真使他的公司欲哭無淚。這真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有權威人士預測說,1990年以前,王安公司將有可能躍居美國第三大電腦公司,僅次於IBM和 DEC。其實,這家公司早已是危機四伏,連年虧損,到1989年財政年度的虧損額業已高達4億美元,公司股票也一落千丈。

就在公司處於最危難的時刻,王安博士卻無法堅持著挺下去,他再也不能帶領員工去力挽狂瀾了。他親眼目睹了公司一蹶不整的全過程,在痛苦中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歷程,終於在1990年3月24日,因患癌症,逝世於馬薩諸塞州立總醫院。

還在王安病重住院期間,他的兒子王列以及整頓公司的業務高手米勒,曾先後接任王安公司總裁,但王列缺乏管理公司的才能而米勒又對電腦業務不甚了解,面對殘局,他們終歸無力回天。 1992年8月18日,一則重大新聞震驚了全世界的電腦界:王安電腦公司正式向美國聯邦法院申請破產保護。

值得告慰的王安博士的是,破產保護後王安公司新的繼承人,又開始了臥薪嘗膽的第二次創業, 他們重新聚集在圖希、塞拉蒂等電腦精英手下,揚長避短,集中全力開發象「辦公再工程化」之類的軟件產品。公司總部搬出了洛維爾豪華的大廈而遷入一座普通的樓房,果斷地裁減冗員2萬餘。經過短短一年的厲精圖治,就使瀕臨破產的王安公司奇蹟般地起死回生,幾乎還清了絕大部分債務。1993年9月21日,又一則重大新聞再次震驚了美國企業界:王安公司宣布脫離破產法的保護而東山再起。據悉,該公司1994年的營業額又可達到10億美元,走上了再創宏業的新徵途。

發明磁芯、首創文字處理系統、為計算機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王安博士已經安息,人們並不會因成敗而論英雄。我們欣慰地看到,在美國紀念「自由女神」100週年儀式上,王安被評選為全美最傑出的12位移民之一。1988年,美國發明家紀念館也將王安列為繼愛迪生等人之後的第69位偉大發明家。王安在自傳裡曾寫到:「一個華人再怎麼發展也永遠離不開自己的根」,作為炎黃子孫的優秀代表,他的名字將永遠在電腦史冊上熠熠生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