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邁入穩定成長的半導體設計屋,一個是大企業踏進資訊業的前進碉堡,一個是中年創業的開拓者,太欣、豐業、昂特三顆個性各異的科學園區新星,在園區眾多廠家群中突然閃亮起來。
文 陳修賢 天下雜誌72期
發布時間:1987-05-01
佇立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八樓窗,俯瞰六十家廠商大小廠房散佈園區。這是望向台灣未來的一扇窗。
去年,六十家廠商共耕出一個豐收年,一七○億的營業額,比前年成長六二%。
全球景氣暢旺固然有功,「園區廠商逐漸成熟,更是成長的重要動力,」園區管理局副局長薛香川認為。
邁向成熟不只是園區內少數老牌廠商的專利。去年,三張新面孔首次躍入園區內廠商銷售額前十名。成立五年,由設計半導體起家的太欣半導體進居第九;在園區內生產個人電腦的豐業(三歲)、昂特(二歲)則分佔第七、第十。
三家公司各有不同
這三顆園區的新星,各自展現不同的風格。太欣早已邁入穩定成長時期,掌握發展策略,不再自限於代人設計積體電路,進而供應市場需要的電腦用組件;豐業雖然年輕,卻深受母公司永豐餘的感染,表現老成持重的風味;而在前十名廠商中最年輕的昂特,仍在草創階段,一切不很穩定,卻也處處是機會,因此用辛苦的工作來抓住每一個機會。
坐在台北松江路的辦公室中,現年四十歲,略已發福的王國肇,看來好像傳統企業中的會計主任。但他卻是個不折不扣的高科技人。五年半前,王國肇頂著曾在美國RCA、TRW及國內工研院電子所工作的經歷,創設國內第一家半導體設計公司欣本。(成立一年後,為了配合只有新公司才能進入園區的規定,改名太欣。)由於作法獨特,年營業額由最初的一千多萬,成長到去年的三億二千萬,成了國內半導體業特立獨行的一家。
一般半導體設計公司的角色和建築師沒有多大差別。接受客戶委託,依照客戶個別需求,設計出特定用途的積體電路,再交給聯華、電子所等生產單位,負責製造的工作。
由於需要的資金少,只要有適當的人才,就可以投入這行業,國內的半導體設計業迅速長大,目前的三十多家公司中,就有二十多家是在過去半年內新加入的。
不看天吃飯
但是王國肇早看出這種「一個人、一枝筆就可以開業」的作法並不安穩。由於需求掌握在委託客戶手上,「半導體設計公司都是看天田,做這半年不知下個半年又會如何,」曾在電子所擔任經理的王國肇說。
因此,王國肇帶領太欣以主動代替被動,開始「不務正業」,自己找出市場需求所在,先行開發出產品,包給積體電路製造廠生產後,由太欣自行負責銷售。王國肇的作法造就了太欣今天這種「六○%不務正業,四○%看天吃飯」的面貌,就好像由建築師搖身一變為既設計、也分銷的房屋公司。
為了掌握市場需求的變化,王國肇把產品開發、行銷部門放在台北,在新竹的廠房則專責產品品質管制、包裝。此外,又在前年到美國加州矽谷,以五一%的股份,與人合資成立太欣的美國公司,請來六位外國人,負責行銷、市場策略規劃。
生產電腦用晶片
著眼於個人電腦市場大有可為,王國肇把自有產品的重點放在個人電腦用的零組件晶片。目前,太欣產值的七○%都與個人電腦相關。去年,太欣領先國內半導體設計業自行設計出強化個人電腦影像處理能力的晶片(EGA),同時在去年八月,授權生產積體電路的美國德州儀器公司生產。今年初,太欣剛推出IBM原有個人電腦系列功能最強的AT型的晶片組件,又獲得德州儀器的肯定,要求太欣授權生產。
太欣把公司命脈放在電腦工業所需晶片的作法,與國內一般半導體設計公司大相逕庭。由於電腦用晶片,開發所需投資大,技術能力要求高,絕大多數的半導體設計公司都避開不做,集中設計諸如電子鐘、電動玩具、電話等消費性電子產品所用的積體電路。但也因競爭者太多,設計消費品用的積體電路利潤低薄,太欣跳入電腦用積體電路的作法反而「是健康的長期作法」,曾受太欣之託生產積體電路的聯華的業務經理陳文熙肯定說道。
連僅佔太欣出貨量三○%的各型消費性積體電路,也是太欣考慮市場利基後,仔細估量的選擇。太欣是目前國內最主要的溫度計積體電路供應者,由於這種產品在國內需求並不大,客戶固定,太欣投入之後,留給同業的空間不大。就算與同業重疊的產品,太欣也刻意要多加一點體貼。它所生產的電子琴積體電路,是國內最早加上伴奉音樂的。太欣的仔細引得陳文熙說:「他們(太欣)很有自己的格調。」
敢於大膽投資
看過太欣種種作法,一位熟悉國內半導體業的人士不禁認為:「太欣是台灣的半導體設計公司,少數有魄力要求長期發展的。」
一位在工研院電子所任職的人士指出,王國肇力求長遠發展的雄心尤其表現在敢在機器設備、產品開發上大膽投資。太欣成立以來,在電腦設備已投下八千萬資金;而單為了開發IBM的AT型電腦晶片,就陸續投入一千萬元的經費。投資雖大,王國肇對回收卻十分篤定,他相信去年僅佔國內個人電腦產量一○%的AT型,今年會竄升到七○%,造就五十萬套的市場。
王國肇追求長期發展的決心,也表現在他保持彈性,適時借助外力的作法。
除了在美國成立公司採集市場資訊,太欣也透過和德州儀器、系帝系(CDC)的子公司VTC的合作關係獲得市場情報、技術,並且委託德州儀器在日本的工廠代工生產。目前,太欣也正考慮投資一家設在矽谷,專做電腦系統產品的Austek公司。王國肇認為,太欣的規模不大,最適合找國外廠商技術合作,「因為我們小,人家不會怕我們,反而沒什麼戒心,」他不帶表情說道。
連最近美、日之間,因半導體協定而起的爭議,都沒逃過他的注意。王國肇預估日本半導體大廠一定會減少記憶晶片產量,造成產能過剩,太欣正可以趁機找日本大型積體電路製造公司代為生產,因此就在美國宣佈將要對日本電子產品課征一○○%報復關稅之際,悄然飛去日本考察。
王國肇的成功卻也為他自己造就了不少競爭對手。看到他事業一帆風順,去年又當選青年創業楷模,手下一些有經驗的工程師紛紛離職,自立門戶,也希望打出一番天地。但王國肇絲毫不為所動,他認為由於太欣的作法和同業不一樣,已將彼此距離拉開,到目前還沒有人能威脅到太欣的地位。憑著太欣今年推出的新產品,他相信今年的營業額是一定可以衝上六億的。
豐業的組織文化
和太欣相較,生產個人電腦的豐業毫無個人色彩。
籠罩豐業的,是大企業分工、分層負責的組織文化。
這股文化來自造紙起家的永豐餘企業集團。以中文電腦技術、軟體開發見長的永豐餘資訊事業部,是由專事生產、研究發展的豐業,和主掌外銷的中華誠豐、負責內銷的精華,組合而成。
成立三年,年度業績由七千萬、一億七千萬,而五億的豐業,就是靠著位在台北重慶南路十六層永豐餘大樓內的精業、中華誠豐對外開拓業務,提攜而長大。尤其是中華誠豐去年在澳洲、歐洲以自有品牌CAF、及代工生產(OEM)方式得到的幾張大訂單,使得豐業年度成長近於二倍。
豐業是永豐餘十年來由賣電腦進而製造電腦的一大步。沒有永豐餘集團的技援,資訊事業部也很難走到今天的規模。
來自永豐餘最有力的幫助,無疑是資金。當不少中、小規模的個人電腦業者,常為資金調度、運用,傷透腦筋時,永豐餘屬下的電腦公司,卻可以免去這層顧慮。擔任三家公司總經理的高照訓坦承:「永豐餘可以幫助我們籌措資金,有它的名字,我們貸款也很方便。」
大企業式管理
資金的支援之外,永豐餘集團不僅是資訊專業部的忠實用戶,也是資訊事業部理想的產品檢驗站。早在去年下半,豐業就已製出使用英特爾(Intel)三十二位元80386微處理機的個人電腦,但為了確保產品口碑,先交給永豐餘試用,以確定產品沒有問題。
身處大型企業集團,資訊事業部在管理上也不可避免會有大企業看重利潤、減少冒險的作風。為了貫徹這種凡事看實績的作法,永豐餘今年初更進一步把資訊事業部的三個公司分立為三個利潤中心,每月檢討各公司的營業額、毛利、支出、應收帳款、庫存。
但是,套用大企業的模式來和其他國內自行創業、結構簡單的電腦業者競爭,卻反倒使豐業的排名不進反退。根據資策會的統計,前年在國內微電腦出口廠商(包括外資廠)中名列第八的豐業,去年跌到第十一名。
資訊事業部總經理高照訓承認:「我們的業務成長要按部就班來,絕不會很冒進地去賭博。」
也就因為這種謹慎的作風,使得永豐餘遲遲不採用許多同業早已部署完成的作法。負責內銷的精業原本考慮在國內普設連鎖經銷商,加強滲透力,經過仔細研究,卻因可能會先賠三年,決定放棄。永豐餘一直想做電腦零組件進口業,以永豐餘的財力也絕對可以支持,卻因找不到人負責,不願冒險而沒有動靜。在國內其他個人電腦主力廠早已紛紛到美國設立掌理行銷、產品開發的分公司之後,永豐餘卻因美國市場競爭太激烈,延到去年底才「試探性」地在加州設立員工五人的分支機構。
日本OEM要求嚴
台北的謹慎作風自然也吹到新竹,在部份外銷資訊廠正全力加班趕出口之際,豐業在科學園區兩層樓的工廠,至今維持每日一班的工作時間表。
但是一直默默從事生產、開發工作的豐業,最近也獲得肯定。今年初,永豐餘能談妥為日本的理光(Ricoh)代工生產個人電腦回銷日本,就靠永豐餘的品質管制作法被理光認可。
由於豐業曾接待過要求代工的歐美客戶,明顯感受日本廠商對品質的仔細。以往,歐美客戶來訪,多半問明生產能量,瀏覽工廠設施就好。這次為理光代工,卻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洽談。理光不僅開列厚達二百多頁的規格書,也逐一核對工廠所有的品管表格,看清是確實執行。有一回,更曾為電腦外殼規格一公釐之差,派了六位工程師到新竹,「談了一上午,」曾負責新竹廠務、現在台北主管研究發展的副總經理卓志明回憶。
這批五千台的代工生產訂單,給了豐業持續成長的動力。配合精業、中華誠豐兩家兄弟公司,在新竹負責業務協調的曾國忠相信,今年豐業可以衝上九億的業績。
昂特草創時期
豐業那種後援充足的感覺,是不過兩歲大的昂特的員工很陌生的經驗。
但是昂特董事長兼總經理林葉增,對管理大企業的感覺一點也不陌生。當年,在他的建議之下,家電業巨人大同開始生產個人電腦、錄放影機;今天,迎著新竹的強風,他帶著一百位年輕員工在園區一棟仍搭著鷹架的廠房二樓製造電腦。
四十七歲的林葉增,比起國內大多數年輕的同業,顯得老成而沈默。二十三年的大同生涯,他從大同工學院的助教幹起,擔任教職十四年,隨後負責大同的研究開發,一直累昇到大同資訊事業部總經理。
這層歸屬關係,卻在七十二年九月切斷。林葉增原本答應為美國昂特(OEMTEK U.S.A.)撮合本地夥伴,合資在國內設廠,但因本地投資人突然撤退而落空;又因在大同的組織氣候中待久了,「自己有些想法,覺得自己出來做,可以發揮」。兩重考慮之下,他決定離開在助教時代曾出資送他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拿到電機
碩士的大同,回到家鄉新竹。
新竹空曠的園區到底和中山北路櫛比鱗次的大同廠區不同。由當年掌管七、八百人的大同資訊事業部,到從頭開創不過百人的昂特電腦,林葉增的心情經歷一次大轉折。「出來時,覺得要做的事太多;現在是求生存第一,」黑、白髮參差的他說道。
林葉增很清楚,歲月對他不很寬容:「到我這種年紀,名譽很重要,已經不能再跌倒了。」
離開大同後,他漸次體會,不必為資金擔心的時日已不再,是量力而為的時候了。
提出設廠申請後,大能電子曾答應投資,逢上經營困難,只有退出;智基隨後決定參與,又逢困境,再退身;最後林葉增決定自己來,不僅找來新竹的親戚資助,連自己的房子都押給銀行貸款。
成立第一年營業額八千萬、去年達到三億的昂特,在去年又經波折。
昂特成立時的構想,是由台灣專責製造,美國母公司負責行銷、產品開發。取名OEMTEK,為的是集中以委託代工的方式生產、銷售微電腦,由買主掛上自己的牌子,放入買主的電腦系統或網路中使用。美國通用汽車、系帝系都曾購買昂特外型與IBM個人電腦截然不同的產品使用。
但在去年,美國昂特突然被專製電腦網路的Corpus買下。儘管台灣昂特在上半年度接下兩億多元的生意,新的美國母公司卻不曾在下半年送來任何訂單。
為了維持台灣昂特的正常營運,林葉增開始自行開發市場。半年之間,買主由一家(原有的美國母公司)增加到五十家。怕再跌倒,林葉增刻意不讓任何客戶獨大,「絕不賭在一個客人身上,」他說。
進入國內市場
考慮到生產的效率,昂特也從去年後半進入國內市場。雖然內銷的競爭激烈,利潤低,但是需求穩定,每個月五百台的數量,可使昂特容易達到三千台的經濟規模。
但也因為內銷習慣先交貨再付款,昂特面對更多資金週轉的考驗,林葉增在資金應用上加倍小心。今年起,昂特結束兩年的無負債經營,幸好因業績不錯,貸款還很方便。
自去年下半,花了半年時間,昂特逐漸自己站立起來,但林葉增知道,路還很長。公司的前四年,在他的藍圖中,是摸索經驗、打下基礎的草創發展期。他心目中的昂特,要逐步走向穩健的財務(四年後一億資本),和有規模的研究發展。今年六月,原本四千四百萬的資本擴增,不過是剛開始的小步。
為達這個目標,昂特辛勤工作。林葉增每天至少工作十四小時,每兩個月親自出國一次爭取客戶。因為是小公司,他要求部屬務必在二十四小內時內回覆國外詢問的電報,「讓客人知道我們把他看得很重要」。
連晚上十一點,台北長安東路中山女高對面的昂特辦事處都還在工作,負責外銷業務的人員忙著打電話聯絡南非、歐洲的客戶。內銷專員譚大鵬打趣:「我們賣電腦的快變成統一超級商店了。」
憑著這些辛苦,中年創業的林葉增在新竹簡單的辦公室裡不帶誇張地說:「今天的單子很樂觀,大概可以做到二倍半到三倍成長吧。」
有人說,中國人工作勤奮;有人說,中國人對錢很小心;也有人說,中國人敢嚐試。看了科學園區的三顆新星,這幾種說法或許都沒有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