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70年1月16日 星期五

《社論》突破交通運輸瓶頸的課題

【1970-01-17 經濟日報】
新年代國內外經濟展望之十六

六十年代的後期,國際交通運輸事業,發生了兩項極為重大的變革,其一即為海上運輸貨櫃化,另一則為空中巨無霸噴射機的誕生。這兩項變革,並不是偶發性的孤立事件,而是由於世界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其所牽涉的範圍既廣,影響亦深。貨櫃運輸,不僅是港口的碼頭、倉庫、裝卸設備等需要更新,就是內陸運輸、工業生產的規模、海關的作業程序,以及勞工的基本工資等方面,亦需作全面的配合,始具成效。過去,我們總以為這一需要大量資金注入的變革,只有在歐等地區,高度工業化的國家,才具備實施的條件。而就我國經濟開發的程度來看,似乎尚屬言之過早,改並未採取積極的應變措施。

可是,最近一、兩年來,朝野上下的看法,已有了顯著的轉變。一方面固然是由於國際情勢所趨,迫使我們不得不迎頭趕上,另一方面則由於國內生產對外貿易迅速增加,使我們無論在主觀與客觀的要求上,都有加強交通設施的必要。因此,一九七○年代的台灣交通建設,必須突破當前運輸的「瓶頸」。

為了適應國際交通運輸的變革,同時,也是為了配合國內第五期四年經建計劃的實施,政府有關當局,曾分別就港埠、機場、鐵路、公路等方面,擬訂了多項重大的工程計劃,諸如:闢建梧棲新港、興建桃園新國際機場、台北市鐵路高架、分段興建南北高速公路等,逐漸推進。並且,對於籌辦貨櫃運輸業務、改善交通安全、及整理交通法規等三項問題,亦積極謀取對策,著手進行。故今後台灣交通建設工作的重點,將集中於上述四大工程的進行,與三大問題的籌劃、改進上。玆就未來交通建設工作可能遭遇的難題,略述一二,提醒大家注意。

首先要提出的,便是資金問題。根據五期經建計劃所擬,交通部門所需的投資金額總數將近三百億元新台幣,約為整個計劃所需投資總額的六分之一,這個數字,相當可觀。而其中百分之四十四,是要靠國外資金,譬如:台灣鐵路更新計劃,係接受世界銀行的貸款,南北高速公路,係接受亞洲開發銀行的貸款等等,其餘的百分之五十六,則要靠國內的資金注入。關於國外資金,接洽的結果,目前可說大致已不成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國內負擔部份,籌款不易,勢必遭遇困難。我國民間和政府的消費總額,佔國民生產毛額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換言之,即我們的儲蓄率仍無法配合實際的需要,因此,如何動員國內有限的資金,加入交通建設,實為首要之圖。我們雖曾提出「以事業養事業」及「以事業發展事業」的口號,但有效地吸收游資的工作,則仍猶待進一步的努力。

其次,便是加強規劃的問題。所謂規劃,即在一項重大的工程計劃未決定之前,先作一經濟可行性的調查,對於工程設計與經濟益效,作多方面的考慮。特別是著重現有各項設備的使用效率,在財源不充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先查清楚現有的設備,是否已使用到最高效率,有沒有盡到最大的人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則新添設備與工程,就不免有浪費的可能。今天,台灣的交通事業,公營的居多,民營的居少,一般人對交通事業的經營,往往只能從對顧客的服務上加以探索,而對成本與效率方面,甚難評斷高低,故加強規劃與考核,實為必要步驟。

第三,在加強交通建設的努刀中,要集中力量,謀集體經營。就以貨櫃運輸來講,普通一條裝載七百個貨櫃,載重一萬六千噸,時速二十二點五海里的貨櫃船,造價即在七、八百萬美元之間,而貨櫃碼頭,以及其他有關設施,更是所費不貲。再加以經營之初期,可能蒙受鉅額的虧損,需要大量的資金週轉,這些絕非我國民間一、兩家航業公司獨力所能負擔的。除資金外,其他尚涉及技術、管理及經營等方面,故必須集中力量,群策群力,共謀發展。如再各自為政,忽視集體經營的效能,則勢難與外國資金雄厚、設備精良的航運公司抗衡,而我國的運輸業務亦將永為外人所壟斷,這是特別值得我們警惕的。

總之,交通事業與經濟發展,兩者之間,往往是互為條件,相輔相成的。在若干方面,交通的建設,是促成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而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其交通事業又皆莫不與經濟發展相配合。不過,交通事業是一項需要鉅大資金與較長時間的投資事業,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現代運輸發展的趨勢,由「分段運輸」邁向「一貫運輸」,即所謂「由港口運到港口」,延長為「從門口運到門口」的新運輸方式,更是費時費錢的,且必須有高度技術相配合。當前唯一可行辦法,即由政府發行長期建設公債,就重大交通建設工程的需要,分別訂定發行的數額、利率及償還的年限等。以真正達到吸收游資注入經建投資的目標,因為借用外資,祇不過是權宜之計,且當前國際利率高漲之際,利息的支付亦為一大負擔。故今後交通建設工作能否順利開展,猶有賴舉國上下,共同努力以赴,始能開創一新的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