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1971年8月17日 星期二

尼克森抑制通貨膨脹新策略


尼克森抑制通貨膨脹新策略

【摘譯自八月十六日出版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美國總統尼克森十五日晚間下令,實施工資及物價管制九十天,對一切進口貨物增加百分之十的附加稅,另要求國會今年減稅六十二億美元,並且在事實上允許美元按照它與其他貨幣的關係率浮動。

尼克森採取上述措施的背景何在?美國目前的經濟情勢如何?本文有詳盡的分析。──編者

過去,尼克森總統對工資及物價管制經常表示的反對立場;本(八)月初,在兩次工資激增,以及歷史上最大的鋼鐵加價後,顯然已有轉變。

尼克森在共和黨人與民主黨人日漸要求採取某種形式管制的情勢下,仍然重申他不滿意這樣的政策。但他在八月四日的記者會中說,如果國會的全面辯論,能使他相信執行管制不會促使經濟窘迫,他將重新考慮他的立場。但在同一時期,尼克森的首席經濟發言人財政部長康納利說,國會可以「為重要經濟問題作有益的討論」。但他明白表示,到現在為止,政府認為無需急劇改變經濟計劃。

尼克森沒有立即重新考慮改變立場,他顯然在爭取時間,他還指望美國的經濟,能在今年年底以前有所改觀。

遠在六月底,尼克森曾通過財長康納利,斷然否認將以命令實施工資物價管制,任何新的減稅措施,以及在聯邦支付中作任何預算以外的增加。

其後,物價和工資仍然廣泛地迅速上升,包括經濟學家、商人和政治領袖在內的許多美國人,都在擔心這種情勢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不斷的通貨膨脹,祇是美國面臨的問題之一。另一個問題是高度失業率。

勞工部於八月六日報導,七月份美國勞工百分之五.八無工可做,失業率已高於六月份的百分之五.六。這一個新的失業率,略低於過去不景氣時的巔峰。

商品批發價格的繼長增高,使問題益趨嚴重。八月五日政府宣佈的數字,顯示工業材料正以十五年來最快的數率上漲。食物價格雖然較低,但批發價全盤指數,七月以每年近百分之二.五的數率上升。

加速復元計劃以增加工作機會、減少失業的建議,似乎對政府、以及對許多聞人及經濟學家,構成甚至更大的通貨膨脹的威脅。但其他人士,卻認為收縮銀根遏制通貨膨脹的努力,有全部阻止復元計劃之虞。

尼克森一直設法在這兩個途徑之間,採取一條中間路線,那就是經理及預算署署長蘇爾玆所說的「穩定路線」。

不過,採取穩定政策越來越困難。尼克森遭受的壓力日增,不僅需要政府以更大力量平抑物價及工資,並需增加聯邦支付,減低賦稅,使工業能獲較大的幫助。

對政府經濟路線最新的挑戰,連續發生於八月一日及八月二日。鋼鐵業在政府避免罷工的強大壓力下,數小時內答應在新的三年合約中,於昂貴的福利之外,增加工資百分之卅一;鐵道當局和聯合運輸工會,以四十二個月中加薪百分之四十二的承諾,解決了十八天的罷工;大鋼鐵製造商宣佈全面加價百分之八,以補償成本。

勞工部長賀奇森對此行動表示滿意,但其他人士對勞資協議和通貨膨脹之間的關係表示擔心。

股票價格直線下降,分析家把股票跌價的部份原因歸咎於擔心勞資協議的經濟影響。

聯合太平洋鐵道公司首長凱納費克說,鐵路的勞資協議,「幾乎一定會對廣泛的商品造成全盤運費增價」。

貨運費自一九六七年以來,已增加百分之四十三。

鐵路和鋼鐵合約,祇是一連串所費不貲的勞資協議中最新的事例。全部的勞資協議則將為美國工業工資成本增加十一億美元。

尼克森形容鋼鐵合約工資調整及鋼鐵增價,「不符合美國利益,勞工利益,以及工業利益。」

他談到工資和物價管制時說,他寧願採用選擇性途徑,儘量有效運用政府的影響力,使那些勞資協議合情合理。

尼克森是在十二位共和黨參議員對美國經濟表示關切,並建議立法設立志願工資物價管制檢討局之後,發表上述談話。

夏維玆代表這些議員,表示為「恢復對經濟的信心」,必需訂立嚴格的工資物價準則。

他說,沒有人有意強迫總統行動。但他繼續說,如果一九七二年經濟沒有改善,尼克森可能在政治上遭遇麻煩。

民主黨人亦要求政府改變政策。參院民主黨領袖曼斯菲德,敦促考慮採取凍結工資物價措施,他又說:「時代需要激烈的行動,否則經濟情勢將失卻控制。」參議員麥高文,建議凍結工資、物價及贏餘,以六個月為期。

代表政府的康納利財長,表示公眾已因管制或檢討物價及工資的各種建議而感到困擾,「因為這些建議並不明確」。

尼克森說:「永久的工資和物價管制……將使美國經濟窒息,我認為會對作為第一流經濟強國的美國造成致命打擊。」

迄今為止,很少人懷疑通貨膨脹問題難以駕馭。政府深望生產商品的經濟能力,增加的速度能超出工資的調整,但這一希望並未實現,前途顯然也不樂觀。

一九七一年第二季,每一「人時」生產率增加百分之二.八,但每小時的工資率卻增加百分之七.六。結果是工業界統一勞工成本增加百分之四.六。鐵路和鋼鐵的勞資協議,都未包括在上述數字之內,因為這發生於本年第三季。這些合約中,工資增加遠甚於目前的生產率。

因此,美國的通貨膨脹及如何尋求解決途徑,都在繼續不輟之中。(摘譯自八月十六日出版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1971-08-17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