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

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中國債務的風險

2016-05-09 01:24:43 經濟日報 丁予嘉

為了抑制中國經濟放緩的速度,中國改變了原先平衡長期金融風險的去槓桿政策,代以積極擴大貸放的舉債方式為手段,刺激經濟,這也讓還蠻健康的中國經濟承受了相當大的變化。

中國債務總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間)占國內生產總值GDP已悄悄上升至創新高的237%,這個數字是2007年的1.61倍,在主要發展中國家,名列前茅之餘,更已接近美國與歐洲的債務水平,累積淨債務總額達到25兆美元,中國整體債務,已經不管不行了。

中國銀行體系不良債權的透明度,對於外界而言,一直是隱晦不明。中國官方機構揭露的資訊,顯示中國銀行業的整體不良貸款比率有效控制在6%的水平內,但以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卻估計超過15%的中國商業貸款,存在著不良債務風險,兩者數字之間落差10%之多,中國官方數字的真實性,再度令外界質疑,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銀行業所隱藏的營運風險,正在逐步的擴大。

1997年為了處理高達占國內生產總值兩成的不良債權,中國立即成立專門處理不良債權的資產管理公司,將銀行債務轉為債券性質,對四大國有銀行進行資本重組,那次經驗確實成功挽救了中國銀行業可能引發的中國金融危機。

現在,不良債權管理公司再次扮演國有銀行紓困的渠道,悄悄地進行不良債務購買,使其不致毒化整個中國的金融體系,這也是粉飾中國壞帳結構、無法真實反映中國的銀行所暴露的風險。日前,更傳出「以債轉股」的聲音,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另一個嚴峻的挑戰則在中國債市的信用風險上。2014年的超日債事件,正式打破30年中國債市沒有倒帳的神話,延續到今年違約速度持續加快中,雖然表面看來是零星個別公司的狀況,但隨著去產能的推進,及低評級債券將大量到期,可以預見未來更多違約事件將浮出水面。

從趨勢來看,中國企業債違約潮流還未到高峰,債市違約風險正從中小企業逐步蔓延到國企與央企的核心地帶,中國債市違約風險的持續性,不得不更謹慎看待。

中國債市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除了債市規模已正式超越A股之外,企業融資也透過債市為主要的籌資渠道。由於過去大家都相信中國企業違約的不倒神話,導致企業債與國債的實際利差與真正合理利差一直存在明顯差距,企業債提供的利率水準並沒有足夠的風險溢酬保護,這也讓中國債市過往的利率結構,存在長期的偏離與扭曲。

中國債務風險與日俱增,以今年而言,約達人民幣4兆元的境內企業債券到期,然而,近期企業債券發行量,快速地萎縮四成之多,顯示市場謹慎面對企業未來償債的能力。

如何面對與處理剛性兌付風險以及債市各類槓桿問題,以及銀行的潛在不良債權如何妥善處理,中國人行的態度與做法將成為關鍵所在。中國人行如何在利率與匯率兩者之間的取捨,更顯得抉擇難斷,因為人民幣貶值匯率風險猶存,債市的利率風險也不得不固守,既需堅守匯率穩定、又需紓解中國債市的利率壓力,正在考驗中國人行的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