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9日 星期五

廖欽福回憶錄

 前言


《廖欽福回憶錄》是美國「台灣口述歷史研究室」繼《陳逸松回憶錄》。《朱昭陽回憶錄》。《楊基銓回憶錄》、《劉盛烈回憶錄》之後,所做的第一個台灣人企業家一生艱苦奮鬥的成功紀錄。

廖欽福先生是台北市大安庄人,西元一九O七年生。廖家本為耕田習武人家,父春安公,母謝氏緣,生有八男二女,先生行四。初僅佃耕九分田地,勤耕苦耘,兼做雜工, 一生辛勞,終發展成為擁有五甲上等好田的地主。春安公並諳中醫跌打損傷之理,樂於助人,排難解紛,望重鄉里。

由於家中食指浩繁,先生四、五歲時即須幫忙家事,七、八歲就下田工作。十歲始人大安公學校就讀,曾跳級一年。 一九二一年三月畢業時,保持全勤紀錄,以第一名成績得市尹賞,並代表畢業生致答辭,在師長、父、兄的鼓勵下,不計家境清苦,考入私立台灣商工學校工科,成為當時家中唯一接受中等教育的人。

台灣商工(開南商工,全台第一所私立職業學校)學校是日治時代台灣人可以就讀的實業學校中的最高學府,修業三年,造就不少人才。學生來自全台各地,民族意識特強。先生選讀的是工科土木組,以修身和測量等課程獲益最多。

一九二四年,先生自商工學校畢業(1923年9月1日 日本關東大地震)。得教測量的老師土肥慶大郎之提攜。進入桃園大圳工務部擔任僱員三年,「月給」四十二元。當他第一次領到薪水拿回家給父母時,父親激動地說:「我這一輩子第一次拿到這麼多錢,我們村子裏要算你賺最多錢了!」

一九二七年,桃園大圳通水式完成,土肥老師又安排先生去參加嘉南大圳的興建工程,他還常勸先生說:

「廖君,你若賺錢, 一定要買土地,土地最便宜啊!」

PS:1932年,臺灣銀行對改造券進行改版,發行百元券「甲券」。

土肥老師不僅是教導、提攜先生的恩人,同時也是其生命中重要的領航人。嘉南大圳工程,是當時遠東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自一九二O年開始動工,被譽為「嘉南大圳之父」的八田與一是總攬全局的工事主任。 一九二八年,先生以技手補赴任,參與興建工程,負責一區。到一九三O年五月,總長一萬六千公里、被稱為「水的長城」的嘉南大圳才全部完工,通水之後,使農田的收益增加了四倍,農民感恩戴德,先生與有榮焉。

一九三O年底,先生經由嘉南大圳的上司-薄井貫一,介紹給正在調查評估開發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的久布白兼治,當臨時助手半年。久布白完成報告書,要離開前又把先生安排在日月潭水力發電工事司馬鞍建設所當工手,是唯一的台灣人當工手呢!先生有幸,被編人工務課,負責全盤,才有機會全面認識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歷時三年,參與完成生產十萬瓧的電力,成為一生中最難得的磨練機會。

一九三三年九月,先生獲工作慰勞假遊歷滿洲一個月。翌年六月,日月潭發電所開始發電,先生任務完成後,分到應得的獎金就離職了。

一九三四年八月,先生再赴滿洲,參加修築哈爾濱松花江堤防的護岸工程,先生工作被評為最優,工務處河港科長梅津理次欲以-月薪國幣三百元與日幣比為:1比1.1或1.3留先生工作,先生以父疾辭歸。十二月,其父不幸辭世,年五十九。

一九三五年二月,先生幫忙「協志商號」老板林煶灶先生去日南監督台灣縱貫道路通霄到大甲的海岸線道路工程。三、四月,協助他修築屏東溢寮溪的昌基堤防,使堤灶先生贏得「男子漢中的男子漢!」的稱號。先生卻因而感染惡性瘧疾,歷半年始癒。

一九三六年初,先生正式成為「協志商號」的一員,先後出任「協志」承造的台北自動電話局交換局新建工程、屏東陸軍高射砲隊基地工程、嘉義第三航空教育隊新建工程的現場代理人,支援日本鋁業會社花蓮廠引水道工程,興建台中陸軍水浦機場,馳援新竹排水工程等,並兩度回台北本店任支配人(總經理),堤灶先生倚為左右手。

一九四二年底,日本侵略敗象已露,先生因通貨膨脹,家計難敷支出,遂向堤灶先生情商借牌,在虎尾自行創業,努力承造工事,節餘購買農地,先後購得蚊港(今麥寮)四、五十甲農地,西螺埔心「大益合名會社」的一O四甲土地和莉桐「東和拓殖會社」的四十八甲土地。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戰敗,宣布投降。十月二十五日,台灣行政長官陳儀上將在台北中山堂接受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大將的投降,結束了日本殖民台灣五十年的噩夢,台灣人歡天喜地,興奮無比,天真的以為可以出頭天了,哪知道不久就陷入更加痛苦的深淵呢!

戰爭結束了,先生也結束在虎尾的事業,賣掉蚊港、莉桐的土地,回到臺北,在懷寧街營造一個新的家。並成立「華南工程公司」,開始承包公家工程,如第二高女的教室、台灣銀行的營業廳、自由之家、土庫堤防等。終於明白我們日夜企盼的「祖國」原來是這種樣子,到一九四七年就激起血雨腥風的「二二八」事件了,很多菁英遇害了,接著台灣就進入清鄉、戒嚴的時代了。

一九四七年四月,先生賣掉西螺埔心一O四甲土地做資金、建造起來的土庫堤防,如今依然像巨龍般靜靜地躺在下淡水溪畔,維護著當地生靈的安全,歲歲年年,與山河同在。

同年九月,先生與林金樹等代表台灣營造業,參加在南京舉行的中華民國第一屆營造工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結識了陶桂林、關頌聲等營造界的名人。會後他們遊歷南京、鎮江、揚州、無錫、蘇州、上海、杭州等地。待十月中旬,從上海飛回台北,已是深秋楓紅的時節了。

一九四七年六月,華南公司改組,由先生獨資經營,自南京開會歸來,先生承造大安溪堤防的復建工程,努力打拚,不偷工減料,至翌年春天竣工,卻僅打平,先生就決定少做公家的工程了。於是,自建前一年向市府承租的寶慶路和懷寧街交接處的二百多坪土地,獲准蓋四個單位、四層樓、八百坪。或賣或租,兩相皆宜。「二二八」事件後不久,臺北市長游彌堅請營造公會理事長林提灶先生出面呼籲社會致力重建工作。於是,堤灶先生籌組了兩個公司,其中一個就是大永房地產公司,由陳朝乾任董事長,先生任總經理。先後替市政府在當時的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蓋了一個市民俱樂部和在武昌街城隍廟對面蓋了九間三層樓的房子,因為物價波動,「大永」無利可圖。但取得重慶南路和寶慶路交界處的一塊五百多坪土地的承租權,蓋四層樓。由於陳朝乾董事長私售房屋,致生糾紛,幾經波折,才告解決,而「大永」也隨著結束了。

1949 年 6 月 15 日改發行「新台幣」。4萬換1元。

先生認真負責,苦幹實幹。華南公司品質保證、價格公道,承造許多工程。 一九五一年左右,華南公司承造華南銀行五常街的宿舍,驗收官員索賄,先生深感痛心,從此決定不再做公家的工程了。此後十年,先生專選購環境清幽之地一、二百坪,蓋四十多坪獨立花園小屋,出租給洋人,不僅合算,還可以做國民外交,而每年蓋個一、二間或三、四間,累積起來也就可觀了。

先生事業有成,曾獲得「十大優秀營造企業家」、「優秀建築施工獎」。先後受邀參加「中國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泰安產物保險公司」、「華南產物保險公司」、「中國電器公司一等許多公司,或任常董,或為董座。他又常懷抱蓋一個建築物長留天地之間的想法,配合著觀光時代的來臨,走在時代的前端,終於創辦了福華大飯店。這個曾經被紐約時報評為「台北最好的飯店」的福華飯店,所發展出來的全島福華企業集團,已經建立了台灣飯店業龍頭的地位了。

先生事親至孝,兄友弟恭。早年家境清苦,兒時每聽到母親:「不知道要等到何時才會出頭天!』的感喟時,小小心靈總是充滿了悲涼的感覺,就興起要蓋房子給母親安居的念頭,不敢或忘,直至實現;父兄不顧家計艱難,供其讀書,他永遠感恩,努力回贛。事業有成後,先生依然自奉甚儉, 一件外套穿了二十幾年還在穿,但卻樂善好施,捐贈學校、醫院、慈善機構等。先生也非常關心教育,在我與友輩於宜蘭創辦私立慧燈中學時,他以九十多歲高齡,仍與四子修平教授等兩度蒞校指導,並讚譽學校的建築。

先生十九歲時,奉父母之命,與同齡的王琴女士締結世紀好姻緣。夫婦鶼鰈情深,生有一女九子。先生在外,辛苦工作,努力打拚;夫人主內,吃苦耐勞,相夫教子,勤儉持家。而今,他們都九十九歲了,結婚滿八十年了,事業有成,子女爭氣,兒孫繞膝,瓜瓞綿綿,真是人間喜慶、福壽雙全了!

本人與內子君瑩有幸,自一九九五年二月,經廖修平教授之引介,開始訪問先生及夫人,先後長達數年。其間亦訪問過先生的長子、現任福華飯店董事長廖修鐘夫婦及九子、總裁廖東漢、長女淑雲和媳婦們,以及已退休的顧勝鐘總經理。並曾訪問過先生的老同事局茂昇先生、周四全先生;先生的家庭醫生林茂生醫師及朋友榮慧先生等。前後十年,忠實、周詳地紀錄了先生一生奮鬥的事蹟,再佐以相關資料撰述而成;保存了早年台灣農村社會的風貌及現代工商社會的變遷,成為近百年來台灣社會演進的縮影。雖然,中間曾因某種緣故而延遲了出版的時間。

本書出版要感謝的人很多,首先要感謝所有接受訪問的諸位先生。同時,要感謝國史館館長張炎憲博士,及旅美學人、亞洲文明學會會長郭正昭教授,在百忙中惠撰序言。張館長是真正的國史館館長,著力於建構國家歷史的偉大工程;郭會長是自由主義的學者,二OO四年榮獲美國眾議院頒贈「雷根金質獎章」(全美僅十二人)。他的卓越見識包括海洋文明論與大陸文明論等給我啟示良多。他們的鼓勵及期許,令我愧感難當。感謝老同學二剛政大歷史系系主任林能士博士的寶貴建言、國立清華大學教授葉龍彥博士與全僑民主和平聯盟全球理事長李正三先生的垂注。



感謝廖修平教授的諸多協助及其夫人吳淑真女士生前的關心。感謝周維朋碩士幫忙製作索引;謝孟勳博士與陳思仁碩士幫我解決許多電腦方面的問題,使我能順利用電腦處理。當然,我也要感謝內于君瑩,從訪問、紀錄到攝影,無一不與,無怨無悔的協助與辛勞,尤其一卷訪問錄音帶要紀錄成文字,在還需要人工處理的時代,內子至少要花十小時的工夫,而數十卷錄音帶整理下來,還真需要熱情與耐心呢!


最後,我要再一次感謝前衛出版社林文欽社長對台灣文化所做的努力,以及主編吳忠耕博士的費心。「台灣口述歷史研究室」,純以志工打拚的心情,多年來,用個人微薄的力量,又一次為台灣歷史殿堂再砌起了一塊磚。

林忠勝 謹誌 二00五年四月三十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