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07 主機板及晶片組的出貨量都各衰退二七%及二五%。
預計今年將銷售一千萬片主機板(相當於去年台灣生產的總和)、兩千萬套電腦晶片組,以及三千萬顆中央處理器(CPU)。
電腦大廠如惠普、戴爾、AT&T紛紛投入英代爾陣營(向英代爾購買主機板)。其他的則另思對策,暗中串聯。
AT&T集團的安迅資訊放棄市場上不具競爭力的個人電腦部門,轉向英代爾購買,自己則專注於擅長的系統整合業務。
愈來愈多公司像安迅一般,放棄製造的低利潤,直接向英代爾採購成品,轉而追求行銷、市場的高利潤。這使得英代爾在短短一年之間,從微不足道成為全球最大主機板廠。
策略上,英代爾以推出自己的主機板加速升級,淘汰舊產品,擺脫競爭者(如超微AMD、賽瑞仕Cyrix)的糾纏。
但對電腦廠商而言,產品生命週期愈長愈好(維繫價格、降低研發、經營成本),因此拒絕快速汰換產品。
例如,一九九四年,康百克總裁菲佛在年報中寫道:「我們並不在乎電腦裡是誰的微處理器,我們只在乎外頭是康百克的電腦。」因此這一年,當英代爾打算將產品線從四八六全面轉入Pentium時,遭遇了IBM、康百克的抗拒。
聯合次要打擊主要
當時,為了促銷新處理器,英代爾聯合其他大廠:如Dell、Packard Bell、Gateway 2000等一起推動新一代個人電腦。這樣的作法,一位資訊業高階主管稱之為「聯合次要,打擊主要。」
英群電腦總經理蘇克剛觀察英代爾的策略表示,過去推出產品的軌跡如生命週期曲線(見表),存在一段時間差,讓競爭者可以快步趕上。現在,經由主控主機板市場,英代爾可以大量迅速替換產品,讓CPU的競爭者幾無生存空間可言。
台灣超微半導體總經理蕭文雄表示,英代爾一貫策略是要壟斷個人電腦的技術規格。掌握此,主機板將無分軒輊。因此英代爾可以拿掉所有硬體廠商的附加價值,把大家當成它的經銷商。
這對那些想賺市場、行銷利潤,卻不生產電腦的電腦公司(如Dell)將是個好機會。但是,對於台灣,除了擁有英代爾品牌的宏外,其他廠商大概沒有機會了。
為了安撫同業,英代爾副總裁虞有澄再三強調:「英代爾做主機板是為了起帶頭作用,擴大整個電腦市場,讓上、下游所有廠商共蒙其利。」
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但台灣資訊廠商在蒙其利之前,先受重擊。
首當其衝的是電腦晶片組廠商。
聯華電子的晶片組業務減少了一半,並且以調整組織,獨立電腦、通訊相關產品事業部做為因應;揚智總經理吳欽智笑著表示,現在要辛苦一點了。他估計台灣電腦晶片組廠在英代爾加入生產及主機板產量縮減的雙重影響下,總出貨量下降約五○%左右。
「從商業夥伴變成競爭者,」吳欽智直言晶片組廠商跟英代爾關係的變化。也因此,過去廠商在開發初期就可取得的技術資料,現在只有靠自己在嘗試錯誤中摸索(英代爾不再公開)。「第一代產品,英代爾將可取得六個月左右的先機,」他表示這種領先在每一次新產品(如P6——英代爾新一代處理器)推出時都會發生。
影響之二是主機板業成長趨緩。「單一產品(只做主機板)、技術、規模、資金(如未上市)都不夠強的公司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宏1電腦董事長施振榮勾勒輪廓。
全球個人電腦市場快速成長,預估一九九八年(比原先估計提早兩年)達到一億台規模,然而,預計今年台灣主機板的總產量(含海內外)卻只比去年成長七%,相較於過去每年都在二○%以上,減緩了許多。
長期可能被取代
至於長期影響,資策會執行長果芸從「掌握先機」的角度著眼。他表示,任何電腦產品一旦佔有八○%市場,就取得難以撼動的地位。
而在個人電腦世界中,英代爾已經佔有了七五%。一旦英代爾取得了發號司令的地位,「價格由它操縱,利潤由它分配,如果CPU缺貨,台灣廠商就可能被取代掉了,」果芸提出他的憂慮。
更重要的是,台灣的優勢在於彈性與速度。過去台灣率先取得主機板與晶片組的新規格與技術,因此改一個設計,立刻可做,讓產品產生差異化和附加價值。失去了掌握新技術的先機,未來台灣廠商很可能將不再具有領先全球、推出新產品的優勢。
英代爾對台灣資訊業影響的程度,也要看它介入主機板的規模有多大?
大眾電腦董事長簡明仁看法比較樂觀。「做太多(引起大家群起抵制)或太少,對英代爾都不見得有利,」他認為,最多二○∼二五%全球市場佔有率,英代爾就可以主導市場,同時資訊廠商就必須跟隨這個新標準。等到廠商跟進,英代爾就可以繼續開發新一代產品,賺取最高利潤。而市場擴大,電腦廠商也可以擁有更大的獲利空間。
「英代爾在前面拉,台灣在後面跟」,簡明仁認為這是雙贏的作法。
危機也是轉機
英代爾風暴,對台灣資訊業而言,雖然是個危機,但也可能是個轉機。
機會一是:經過再一次淘汰重整,市場秩序變好,存活下來的公司,體質將更健康。「好像刮颱風,屋頂不牢靠的、髒的東西,都被掃掉了,只剩下「大哥大」級的廠商捉對廝殺,」致福電子董事長江英村形容。
施振榮提醒廠商應趁這個機會,思考自身的新定位及策略,及時掌握商機。
機會二是:尋找可能的新微處理器來源。幾年來,台灣資訊業在危機中長大,生存力愈來愈強。這次風暴,「再一次喚起大家危機意識,好好思考微處理器的各種可能性,」大力推動威力電腦(Power PC)的工研院電通所所長鄭瑞雨表示。他認為,個人電腦過去都是生存在英代爾的保護傘(fault security)下,只有在還有其他選擇下,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面對英代爾風暴,不同廠商也有不同的因應之道。
只做高階主機板的宏碩電腦總經理施崇棠從改善體質(如分散市場、確保品質、服務、速度)著手,並棋盤推演,分析英代爾效應的每一種可能性。
不同的因應之道
施崇棠比喻英代爾的作法,「好比天秤的兩端,一端是掌控市場、技術的好處,一端是遭致反彈的後果(例如當產品不再領先),」他表示,這個時時變動的天秤,考驗英代爾平衡的藝術。因此,宏碩密切注意任何影響天秤的變數:如英代爾領先多久(如設計、製程)?產量(市場佔有率)?企圖心?市場變化?做為自己的因應參考。
大眾逐步放棄低階主機板,致力於高階主機板量產,同時跨足筆記型電腦、單一機型電腦(Moniputer)以分散風險。
英群電腦在主機板外的資訊相關產品中,尋找新立足點。例如掃描器、CD-ROM、電子照相機等結合光、電子、機械等多種技術產品,以避開英代爾(硬體)與微軟(軟體)的夾擠。
力捷集團(包含主機板、掃描器、DRAM等)董事長黃崇仁則從企業整體資源所擁有的競爭力分析,「在這場零組件的戰爭中,它有CPU,我有DRAM,」面對英代爾的競爭,黃崇仁顯得信心十足。
至於國內最大電腦集團宏,施振榮則強調企業的附加價值。「主機板缺乏附加價值,是個啃骨頭的產業,」因此他不認為一定要自己做。施振榮不諱言宏不排除向英代爾購買主機板,但那是借重它的技術,而且是少量的。「不能因此像吃鴉片,逐步繳械,」施振榮表示。
施振榮以他著名的「微笑曲線」分析:曲線兩端的附加價值最高,中間最低。英代爾從微處理器、晶片組一路往下做到主機板,台灣則反其道而行,從低附加價值往上做。
台灣過去最弱的是兩端(關鍵零組件、品牌、通路)。但是,隨著家用電腦的興起(去年美國個人電腦銷售,第一次超過電視機),個人電腦除了主機板,還有許多提高附加價值的空間(如軟體、通訊、整合晶片、多媒體包裝)可盡情發揮。
宏最近就推出「渴望(Aspire)」家用電腦,希望強化品牌行銷的附加價值。
加快推出產品
至於晶片組公司只有以加快產品推出速度及產品差異化,面對挑戰。
揚智科技雖然在第一代Pentium上落後,但是第二產品已經趕上。它提供整合圖形、輸出入介面、多媒體功能的晶片組,與英代爾產品區隔,來競爭市場。
「電腦戰場好比非洲大草原,不是成為獅子,就只好躲在石頭邊(好比蟑螂,免得被吃掉),」施崇棠如此比喻。全球電腦市場在經過從九二年以來,一波波淘汰整合,已經變成專業電腦巨人的遊戲場。
從微處理器發跡,英代爾從宣稱不做主幾板、個人電腦(現在全都做了),到宣稱不賣自己品牌的電腦,英群市場企劃部副理李湖清判斷,英代爾未來仍會建立自己的品牌,「好比統一從賣麵粉、麵包到建立7-Eleven。」
而品牌、通路卻也正是台灣資訊廠商最弱勢的一環。
在這場競爭中,台灣過去的優勢(如品質、速度、成本、彈性)將依然是優勢。但是如何維繫這樣的優勢,正是台灣該努力的。
維持原本的優勢
宏電腦總經理林憲銘從全球產業分工的觀點分析:美國制定標準、日本掌控關鍵零組件、台灣具備高效率營運能力(製造、工程、產配銷技術)。日本積極希望參與制定標準,台灣則不斷往日本的優勢(如記憶體、LCD)努力,至於電腦新標準的制定(如威力電腦)那是隔了兩層的事,台灣不必太操心。林憲銘表示,台灣應穩穩掌握自己的優勢(低成本、高品質高效率的工程、製造能力),不管結果如何(新個人電腦標準或策略聯盟)別人都會跟你招手,請你成為夥伴。
「台灣電腦業好比全球資訊廠商的武器供應者,角色沒人能取代,」致福電子董事長江英村也提出類似的看法。
「競爭」是不變的市場法則,而「體質」成了競爭唯一不變的利器。英代爾風暴如果能給台灣資訊業一些思考的空間,也許就是簡明仁所說的:「認真把研發做好,跟得上就活,跟不上就得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